哈佛研究:这些蔬果最有益代谢健康,降低慢性病风险
哈佛研究:这些蔬果最有益代谢健康,降低慢性病风险
哈佛大学最新研究揭示,多吃蔬菜水果不仅能改善代谢健康,还能降低慢性病风险。研究团队通过对近4.2万人长达32年的随访数据进行分析,发现19种“高代谢质量蔬果”与生物标志物改善显著相关。这些蔬果富含钾、镁、β-胡萝卜素、类黄酮和膳食纤维等营养成分,有助于预防慢性病。
蔬菜水果的营养价值
蔬菜水果是平衡膳食的重要组成部分,能为我们提供维生素、矿物质、植物化学物等营养,有助于预防慢性疾病的发生。研究发现,蔬菜水果摄入不足,是世界各国居民死亡相关的前十大高危因素之一。如果经常蔬果吃得少,会对身体造成多种危害。
增加便秘风险:蔬果是饮食中补充膳食纤维的重要来源,膳食纤维中的可溶性膳食纤维能吸水膨胀,增大粪便体积并使粪便柔软易于排出;不溶性膳食纤维能刺激胃肠的机械运动,促进粪便排出体外。饮食中如果蔬果吃得很少,膳食纤维摄入不足,就不利于粪便排出,会增加便秘风险。
容易长胖:蔬果中的膳食纤维不仅对预防便秘有帮助,还能增强饱腹感,帮我们控制食欲。并且,蔬菜水果的热量在众多食物种类中较低,如果膳食结构中蔬菜水果吃得少,必然会增加其他种类食物的摄入,可能会导致进食热量高,容易让人长胖。
增加身体炎症反应:我们的身体在某个阶段可能会存在一些慢性炎症,新鲜蔬果中的维生素 C、维生素 E、植物化学物等成分都具有抗氧化、抗炎的作用,能帮我们抵抗慢性炎症。如果平时蔬果吃得少,就会增加身体炎症反应的发生。
增加患癌风险:蔬果吃得少会增加身体的炎症反应,而身体持续的慢性炎症会增加患癌风险。增加蔬果的摄入可以降低肺癌、食管鳞癌、结肠癌的发病率,增加十字花科蔬菜摄入可降低胃癌、乳腺癌的发病风险。
增加心血管疾病风险:水果、蔬菜摄入不足是导致我国居民心血管疾病的主要饮食风险因素。并且,水果摄入量低也是出血性脑卒中和缺血性脑卒中的第一大膳食因素。研究显示,增加蔬果摄入可降低心血管疾病发病和死亡风险。
权威机构的建议
世界卫生组织(WHO)建议,成年人每天应摄入300-400克蔬菜和100-200克水果。美国心脏协会也强调,多吃果蔬、全谷物,限制不健康脂肪的摄入,有助于心脏健康。具体来说,每天应摄入5份不同种类的水果和蔬菜,包括200~350克新鲜水果和300~500克蔬菜。
如何科学地摄入蔬菜水果
为了更好地发挥蔬菜水果的健康效益,可以参考以下建议:
吃够推荐量:《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建议每人每天要吃够300~500克蔬菜、200~350克水果。最好能做到餐餐有蔬菜,天天吃水果。每餐保证蔬菜的重量占全餐食物的1/2,如果用的是餐盘,蔬菜要占整个餐盘的一半。至于水果,200克水果大约相当于以下任意一种水果的量:2个猕猴桃、2个橙子、15颗大草莓、20颗车厘子、8~10颗西梅、2~3把蓝莓。
颜色杂一些:在蔬果的选择上可以“好色”,颜色杂一些,多选择深色蔬菜和水果,如菠菜、西兰花、蓝莓、草莓等。深色蔬菜应占蔬菜总摄入量的1/2以上。
种类多一些:不同种类的蔬菜水果含有不同的营养成分,建议每天摄入5种以上不同颜色的蔬菜水果,以获得全面的营养。
形式多样:除了新鲜的蔬菜水果,还可以选择100%纯果汁、蔬菜汁、干果等,但要注意控制摄入量,避免过多糖分和热量的摄入。
注意烹饪方式:尽量选择蒸、煮、炖等低温烹饪方式,避免高温油炸,以保留更多的营养成分。
不良饮食习惯的危害
不良的饮食习惯会抵消蔬菜水果的健康效益。例如,吃饭太快会增加糖尿病、肝损伤和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吃太咸会导致肾脏功能受损、高血压和心脏病;吃太烫会增加癌症风险;吃剩饭剩菜可能导致营养流失和有害物质的生成;边吃饭边玩手机会导致热量摄入过多,引起肥胖。
结语
多吃蔬菜水果,确实能为我们的健康带来诸多益处。但需要注意的是,健康的饮食习惯应该是全面的、均衡的。除了多吃蔬菜水果,我们还需要关注整体的饮食结构,适量摄入优质蛋白质、全谷物和健康脂肪,同时避免不良的饮食习惯。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健康饮食,延长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