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的手掰肠,定州人的骄傲
苏东坡的手掰肠,定州人的骄傲
苏东坡不仅是一位文学巨匠,还是个地道的美食家。他在定州期间,改良了一款名为“手掰肠”的地方特色小吃,使之从最初的军粮变成了深受当地人喜爱的美食。如今,这道美食不仅是定州的骄傲,还被列入了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让我们一起走进定州,品味这道承载着历史与文化的美食吧!
苏东坡与定州的不解之缘
北宋元祐八年(1093年),年过五旬的苏轼以定州路安抚使持节出知定州。出发之前,他给弟弟苏辙写了临别诗《东府雨中别子由》,用“今年中山去,白首归无期”表达自己“归期不定”的担忧,“中山”为战国时期中山国,定州便是中山国属地。
忧思之外,苏轼并没有懈怠:强军、富农,他在定州留下了连片的营房、稻种,以及鼓励农民耕种的“插秧歌”,此类表现当地民风民俗的小调,如今已经成了国家级非遗“定州秧歌戏”。同时,热爱美食的苏轼也在此寻找到全新的味道,其中就有手掰肠。
从军粮到民间小吃的华丽转身
相传手掰肠源于北宋与契丹交战时期,游牧民族将肉馅和面粉用羊血搅拌,灌入马肠之中,分发给将士,便于行军携带,宿营时将士们将其煮熟,再掰开食用。因定州与契丹接壤,如此“军粮”的制作方法便被定州百姓掌握。苏轼到了定州后,改良了这款“军粮”:将马肠、羊肠改为烤煨炮制的猪肠外衣,使得这款肉肠口感变得更加脆、鲜、香、嫩,一时间,百姓纷纷效仿。
关于手掰肠的来历还有另一种说法。据当地手掰肠生产商孙永刚介绍,苏轼初到定州之时,当地人民因天灾而饱受饥馑之苦,作为定州知州,苏轼将猪肉切碎混合荞麦面,加水煮为糊糊以赈灾民,让百姓既能食肉,也可饱腹,于是,这一做法便在民间流传开来。多年之后,定州百姓因感苏轼在定州赈灾之事,故而将猪肉、淀粉以及香料灌在猪肠衣中,制成“肠子”。经过多年改良,现在的“肠子”需要经过水煮和果木熏烤,已成为享誉一方的“手掰肠”。
手掰肠的非遗之路
定州手掰肠的由来虽尚有探讨之处,但定州肉肠的制作方法确在当地流传许久。“定州已在2022年将手掰肠纳入市级非遗。”定州市文化馆副馆长李强在介绍这款美食时说。
独特的制作工艺与口感
手掰肠肠体绯红油亮,用手轻轻一掰,肠身应声而断,肠衣裂开时带着脆脆的轻响,咬在嘴里,脆而不硬,微带弹性。这种独特的口感和外观,使得手掰肠成为了定州的特色美食之一。
当代传承与发展
虽然当代传承的信息较少,但可以简要提及手掰肠在现代的传承和发展状况,以及它在定州美食文化中的地位。如今,手掰肠不仅是定州的特色小吃,更是定州人引以为傲的文化遗产。它承载着苏东坡的智慧与匠心,也凝聚着定州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