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扰电:医疗领域的创新疗法
干扰电:医疗领域的创新疗法
干扰电疗法是一种创新的医疗技术,通过将两组或多组不同频率的中频电流交叉输入人体,在组织内形成干扰场,以达到治疗效果。这种疗法在疼痛缓解、肌肉恢复、血液循环促进等方面展现出显著效果,并在神经科疾病、肌肉骨骼系统疾病治疗中得到广泛应用。近年来,随着清华大学等科研机构的深入研究,干扰电疗法的技术原理和临床应用不断取得新突破。
一、干扰电的定义与原理
干扰电流是一种“内生”的调制中频电流,治疗时需使用4个电极,分两路交叉输入人体。一路频率固定为4000赫兹,另一路频率为4000±100赫兹,每15秒变动一次,变动范围可调。两路电流在交叉处形成干扰,产生差频为0~100赫兹的“内生”低频调制中频电流。用这种电流治病的方法,称为干扰电疗法。
干扰电的原理是通过将两组或多组不同频率的中频电流交叉输入人体,在组织内形成一个干扰场。这个干扰场可以刺激肌肉收缩,缓解疼痛,并促进血液循环。例如,在康复理疗中,干扰电常用于缓解肌肉疼痛、促进肌肉恢复、促进血液循环等方面。其作用机制主要有以下几点:
- 镇痛作用:干扰电流可以抑制感觉神经,单次治疗15~30分钟即有显著的镇痛作用,并且表现为全身痛阈升高。
- 促进血液循环:有利于炎症渗出、水肿吸收。
- 对运动神经和骨骼肌作用明显:人体对干扰电流的耐受远比三角波好,肌肉收缩反应强度也比三角波大,可用于治疗各种周围神经麻痹。
- 对内脏平滑肌作用:适于治疗胃肠平滑肌张力低下,调整内脏功能。
- 促进骨折愈合:能促进骨伽形成,加速骨折愈合。
二、干扰电的作用
(一)缓解疼痛
通过刺激神经末梢降低疼痛信号传递,达到镇痛目的,单次治疗有显著效果。干扰电中的差频电流可抑制感觉神经,使皮肤痛阈升高。例如,脑血管病患者王大妈得了脑梗后肩膀疼痛难忍,采用其他治疗方法效果不理想,经过干扰电治疗一段时间后,肩膀疼痛明显缓解。单次治疗15~30分钟即能让患者感受到疼痛的减轻,并且这种镇痛作用并非局部的,而是表现为全身痛阈升高。
(二)促进血液循环
促使血管扩张,增加局部血液循环,有利于炎症渗出、水肿吸收。干扰电具有促进局部血液循环的作用,且持续时间较长。当用于干扰电流作用颈、腰交感神经节处,可引起相应的肢体皮肤温度升高,血循环加强。一般治疗2~3次,炎症渗出、水肿和血肿的消退就已很明显,6~8次常可消失。
(三)对运动神经和骨骼肌的作用
人体耐受好,肌肉收缩反应强度大,可治疗周围神经麻痹等。人体对干扰电流的耐受远比三角波好,肌肉收缩反应强度也比三角波大。在治疗各种周围神经麻痹方面,治疗日数少、疗效高。能有效改善肌肉血液循环,锻炼骨骼肌,避免出现骨骼僵硬、疼痛等症状。
(四)对内脏平滑肌作用
作用较深,可治疗胃肠平滑肌张力低下,调整内脏功能。干扰电流能在机体深部组织产生0 - 100Hz的差频电流,可促进内脏平滑肌活动,提高其张力,改善内脏血液循环,调整支配内脏的植物神经。临床上证明在治疗胃下垂、习惯性便秘、术后尿潴留等疾病时,干扰电疗比间动电疗优越。
(五)促进骨折愈合
能促进骨伽形成,加速骨折愈合。干扰电流通过促进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为骨折部位提供更好的修复环境,加速受损组织的修复和恢复,促进骨伽形成,从而实现加速骨折愈合的作用。
三、干扰电的临床应用
(一)在神经科疾病治疗中的应用
在神经科疾病治疗中,全顺中频动态干扰电治疗仪能够有效缓解疼痛,促进神经修复和再生。对于脑卒中后遗症患者,该治疗仪可通过刺激患者瘫痪的肌肉,提高神经功能的恢复。例如,有研究表明,经过一段时间的干扰电治疗,部分脑卒中后遗症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得到了明显改善。对于帕金森病患者,则能够通过刺激大脑皮层和深部脑结构,减轻运动障碍和肌肉僵硬。临床数据显示,约[X]%的帕金森病患者在接受干扰电治疗后,运动症状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缓解。
(二)在肌肉骨骼系统疾病治疗中的应用
对于肌肉骨骼系统疾病的治疗,全顺中频动态干扰电治疗仪有着显著效果。对于骨质疏松症患者,该治疗仪通过刺激骨骼系统,促进骨密度增加和骨质重建。据相关研究,低频脉冲电磁场能加速受损骨结构的修复和愈合,刺激成骨细胞和软骨细胞生成,抑制破骨细胞活性,促进成骨,还能加速骨骼中钙离子的钙化。对于软组织损伤患者,中频动态干扰电治疗仪可帮助加速伤口愈合,减轻疼痛和炎症反应。在治疗骨关节炎患者方面,能够提供关节稳定性和缓解疼痛。例如,部分骨关节炎患者在接受干扰电治疗后,关节疼痛明显减轻,活动能力得到提高。
四、干扰电的最新研究进展
(一)清华大学科研团队成果
清华大学科研团队从能量脉冲和电磁场瞬变角度对电力电子系统中的电磁脉冲进行建模分析。他们建立了面向电力电子系统EMI机理研究的三维电磁场数值模型,解算了微纳秒级开关瞬态过程中功率器件内部和空间中电磁场的分布及变化情况。该研究成果为电力电子系统EMI机理研究提供了有效的数值分析基础,有助于深入理解干扰电在电力电子系统中的产生和传播机制。例如,随着半导体器件功率等级提高、开关速度加快,开关过程引起的电磁干扰问题日渐突出,而清华大学科研团队的研究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二)新华医疗取得专利
新华医疗取得了“用于立体动态干扰电治疗仪的控制方法及系统”专利。该专利涉及一种用于立体动态干扰电治疗仪的控制方法及系统,属于干扰电治疗仪技术领域。方法包括恒流模式和恒压模式,通过发生器进行切换,能实时检测电流和电压变化,并通过PID运算迅速调整输出。系统包括变压器耦合输出单元、功率放大单元、电压电流控制单元等多个单元,满足动态干扰电治疗的需求,具有电流自适应功能。例如,今年以来新华医疗新获得专利授权110个,较去年同期减少了26.67%,但在研发方面投入了4.43亿元,同比增10.49%。其新获得的“立式动态干扰电治疗仪”外观设计专利授权,也为干扰电治疗领域带来了新的产品和技术。
(三)新型干扰电系统研究中期报告
新型干扰电系统的研究采用了非线性控制技术。在系统设计阶段,选择了非线性控制器作为控制核心,搭建起原型系统,采用模块化设计方便修改和升级,并进行了系统稳定性分析。在系统优化阶段,通过多组实验得到了有意义的数据,如调整控制器参数、增加电源电压、添加引擎噪声等方法可以提升系统的干扰效果,但也会带来不同的影响。下一步,研究团队将继续深入研究,进一步优化系统性能和稳定性,并考虑将系统应用于实际环境中。这一研究为干扰电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方向和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