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六代机成功首飞,带动万亿级航空产业链发展
中国六代机成功首飞,带动万亿级航空产业链发展
2024年12月26日,一架外形酷似树叶的新型战机在成都上空成功完成首次试飞,这架通体黑色的“等边三角形”战机被认为是中国首款六代机,也是全球首款。这一突破不仅引发了国内外广泛关注,也为我国国防工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六代机产业链全景解析
六代机的研发和生产涉及多个关键环节,包括整机制造、发动机、航电系统、隐身材料等。这些环节共同构成了一个庞大的产业链,带动了整个航空工业的发展。
整机制造:中航西飞与中航沈飞双雄并立
中航西飞和中航沈飞作为我国军用飞机整机制造的两大巨头,在六代机产业链中占据重要地位。中航西飞承担了国产C919、AG600、ARJ21等飞机的机身、机翼等关键核心部件研制工作,任务量约占到整个机体结构的50%。2023年,中航西飞实现营收288亿元,净利润9.44亿元,同比增长17.5%。
中航沈飞则在战斗机制造领域具有深厚积累,其产品涵盖歼10、歼11、歼15等主力机型。随着六代机项目的推进,中航沈飞有望在新一代战斗机制造中继续发挥重要作用。
发动机:航发动力引领国产航发突破
发动机被誉为飞机的“心脏”,其性能直接决定了战斗机的作战能力。航发动力作为我国航空发动机研制的龙头企业,受益于涡扇10系列的大量出货和国产涡扇-15发动机的陆续列装,业绩增长进入快车道。2023年,航发动力营业收入达437亿元,同比增长18%,净利润达14.21亿元,同比增长12.17%。
隐身材料:光启技术引领超材料革命
隐身技术是六代机的重要特征之一,而隐身材料则是实现这一技术的关键。光启技术在超材料领域具有全球领先地位,已累计申请超过6000项专利,占据全球相关领域专利申请总数的约80%。2024年,光启技术获得35亿军工订单,业绩实现高速增长。
市场潜力:万亿级市场蓄势待发
根据中航工业集团的预测,未来20年我国仅窄体干线飞机的需求量将达到5168架,按每架飞机均价1亿美元计算,总价值约为5000亿美元。窄体干线飞机约占商用飞机市场需求的60%,据此可以估算出未来20年国内商用飞机市场的总规模约为8300亿美元,平均每年415亿美元,即2700亿人民币。
将军用飞机和民用飞机的市场空间相加,未来10年总市场空间约为45000亿元,平均每年4500亿元。这仅仅是增量需求的估算,尚未计入存量替换的需求,也未考虑附加价值和潜在的出口需求。
投资机会:军工ETF表现亮眼
六代机首飞的消息一经公布,相关概念股应声大涨。光启技术和中无人机盘中均大涨9%,军工板块也一度走强。在众多投资工具中,军工ETF成为投资者参与这一轮行情的重要途径。
目前市场上主要的军工类ETF有5只,基金规模均超5亿,合计规模超200亿。其中,跟踪中证军工指数的4只基金表现更优,年内涨10%左右,自9月24日牛市启动以来,涨近30%。相比之下,跟踪军工龙头指数的军工龙头ETF表现稍显逊色,年内收益率仅为3.35%。
结语:引领未来,重塑格局
六代机的成功首飞,不仅展示了中国在航空技术领域的突破,更为整个国防工业和航空产业链注入了新的动力。随着相关技术的不断成熟和应用,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国航空工业将在全球舞台上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为国家的国防安全和经济发展作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