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科技赋能高标准农田建设,实现精准管理与增产增收
智慧科技赋能高标准农田建设,实现精准管理与增产增收
智慧科技正在为高标准农田建设插上科技翅膀,让农业生产变得更加高效和可持续。通过精准农业技术、智能农机装备以及大数据和云计算的应用,不仅优化了农田管理,还显著提升了粮食产量和质量。
智能农机装备:让农业生产更高效
在武汉市东西湖区辛安渡街道的郭家台农机专业合作社,智能农机装备正大显身手。合作社理事长郭松介绍,通过加装农用北斗智能系统,农机设备实现了智能化作业。智能旋耕机可以根据设定的点位进行精准工作,误差仅在一两厘米之间,不会出现重播或漏播的情况,有效节约了生产资料成本。
玉米专用的种肥同播机可以精准设置每亩农田所需的种子数量,控制播撒的行距和间距。植保无人机则能在不到1个小时内完成50亩农田的喷洒任务,既省力又省钱。这些智能农机装备通过手机APP实现互联,操作者可以远程控制农机完成充电、启动等操作,真正实现了无人驾驶状态下的自动作业。
卫星遥感与无人机:让农田监测更精准
在高标准农田建设中,卫星遥感和无人机技术的应用让农田监测变得更加精准和高效。通过整合农业数据,可以实现对农田地块的精准管理和监测,并为农业生产提供可靠的产量预测和长势监测。
例如,星图云的高标准农田模块通过模型算法,利用气象数据、土壤信息、作物生长模型等多方数据,预测可靠的农作物产量情况。目前,该系统已实现对玉米、小麦、水稻等主要作物的产量预估,为农业生产计划和资源配置提供了重要参考。
大数据与云计算:让农田管理更智能
高标准农田数字化平台是集合现代5G通信、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技术的综合管理系统。该平台汇集了高标准农田建设区域的土地、灌溉水源、环境、作物、农机、设备、人员等数据要素,实现了“资源要素上图入库、环境要素动态监测、生产设备智能高效、农田管理科学生态”的智慧生产管理模式。
通过无人机遥感、现代农情综合监测点、农田墒情监测站构建的三位一体农田感知体系,可以实现农田环境、农业病虫害、作物出苗情况的高精度感知和分析。数字农田集控平台则为农田管理提供了远程查看设备状态、环境数据、预警通知和视频监控的手段,极大地提高了生产作业效率。
实际应用:智慧科技助力粮食增产
以辽宁省铁岭县为例,该县通过引入5G数字农业园区平台,实现了土壤肥力分析、出苗巡检、苗情长势监测等功能。平台将智能终端采集的信息转化为农业生产“指导图”,为合作社提供生产指导和辅助决策。通过精准追溯技术和物联网技术的结合,形成了覆盖生产前、中、后闭环管理的产业链,达到了助农增收的目的。
据统计,铁岭县现已推广经营主体6个,实施保护性耕作面积16.337万亩,验收合格15.812万亩。在实施黑土地保护行动中,该县申报2024年高标准农田11.6万亩,新建项目5.7万亩,改造提升5.9万亩。今年,铁岭县落实粮食播种面积115.3万亩,大豆面积3.33万亩,进一步提升了粮食安全保障能力。
面临的挑战与未来展望
尽管智慧科技在高标准农田建设中展现出巨大潜力,但仍面临一些挑战。首先是技术成本高,高精度传感器、智能农机等设备的初期投资较大,对于小规模农户而言,经济压力较大。其次是技术应用人才短缺,智慧农业需要既懂农业又懂信息技术的复合型人才,而当前这类人才相对匮乏。此外,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未来,随着技术进步和应用模式的创新,智慧科技在高标准农田建设中的作用将更加凸显。通过不断探索与实践,将有效推动农业向智能化、精准化、高效化方向发展,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