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眼云烟”:苏轼的人生哲学与现代启示
“过眼云烟”:苏轼的人生哲学与现代启示
“君子可以寓意于物,而不可以留意于物。寓意于物,虽微物足以为乐,虽尤物不足以为病。留意于物,虽微物足以为病,虽尤物不足以为乐。”这是苏轼在《宝绘堂记》中的一段话,其中蕴含着他对物质财富和人生经历的独特见解。而“过眼云烟”这个成语,正是出自这篇文章,用来形容那些转瞬即逝的事物。
《宝绘堂记》的创作背景
《宝绘堂记》写于宋神宗元丰元年(1078年),当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正处于人生的低谷。在黄州期间,苏轼结识了当地的一位收藏家郭祥正,郭祥正的宝绘堂中收藏了大量珍贵的书画作品。苏轼在参观宝绘堂后,有感而发,写下了这篇著名的文章。
在文章中,苏轼提出了“寓意于物”和“留意于物”的区别。他认为,如果将情感寄托于外物,即使是微小的事物也能带来快乐;但如果过分执着于外物,即使是珍贵的物品也会成为负担。这种观点,正是苏轼在人生低谷时对物质财富和精神追求的深刻反思。
“过眼云烟”的人生哲学
“过眼云烟”这个成语,形象地比喻了那些迅速消逝的事物。苏轼用这个比喻,表达了他对物质财富和人生经历的看法——即便再珍贵的事物,也可能像眼前的云烟一样,稍纵即逝。
这种人生哲学,在苏轼的诗词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例如,在《定风波》中,他写道:“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这首词写于苏轼被贬黄州期间,展现了他在面对人生风雨时的豁达态度。他认为,人生的风雨如同自然界的风雨一样,都是短暂的,不值得过分忧虑。这种超脱的精神,正是“过眼云烟”这一成语的生动诠释。
现代启示
在现代社会,苏轼的“过眼云烟”哲学依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在快节奏的生活中,人们往往容易被物质欲望所困扰,忽视了精神层面的追求。苏轼的观点提醒我们,真正的快乐不在于拥有多少物质财富,而在于能否保持内心的平静和自由。
正如当代学者周国平所说:“人生的意义在于生命的体验,而不是外在的成就。”这句话与苏轼的“过眼云烟”哲学不谋而合。在面对生活中的得失时,我们应该学会像苏轼一样,保持一颗平常心,不被外物所累。
苏轼笔下的“过眼云烟”,不仅是对物质财富的态度,更是一种人生智慧。它告诉我们,生命中真正值得珍惜的,不是那些短暂的、易逝的事物,而是那些能够超越时间,长存于心的美好体验。这种哲学,不仅帮助苏轼度过了人生的低谷,也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精神指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