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与藤野先生:一段跨越偏见的师生情谊
鲁迅与藤野先生:一段跨越偏见的师生情谊
1904年,一个名叫周树人的中国留学生踏上了日本仙台的土地,开始了他在仙台医学专门学校的求学生涯。这一年,他23岁,怀揣着“学医救国”的理想,希望用医学来拯救积贫积弱的中国。然而,他未曾想到,这次留学经历将彻底改变他的人生轨迹,而这一切,都源于一位普通的日本老师——藤野严九郎。
藤野先生:一位普通却伟大的老师
藤野严九郎出生于1874年,比鲁迅只大7岁。他出生于日本福井县一个世代行医的家庭,父亲也是医生。藤野严九郎在福井县立藤岛高等学校和爱知县立医学校(现名古屋大学医学部)毕业后,成为该校的助手和助教授。后来,通过朋友的介绍,他到仙台医学专门学校(现东北大学医学部)担任解剖学教授。
藤野先生并不是什么名师,在日本原本也没有特别的名气。他只是一个普通的教书匠,对待教学和学术认真负责。然而,正是这种普通,让他显得格外伟大。在那个充满偏见和歧视的时代,藤野先生以他正直、热忱、没有民族偏见的高尚品质,深深影响了鲁迅的一生。
鲁迅的留学生活:从希望到失望
鲁迅选择留学日本,是希望学习先进的医学知识,回国后用医学来拯救国人。然而,他在日本的所见所闻,让他逐渐意识到,仅仅依靠医学是无法拯救中国的。在仙台医学专门学校,鲁迅遇到了藤野先生,这位老师对他的影响,远远超出了学术范畴。
藤野先生对鲁迅的关怀无微不至。他亲自为鲁迅批改讲义,甚至连文法的错误都一一订正。鲁迅在《藤野先生》中回忆道:“我的讲义,你能抄下来么?”他问。“可以抄一点。”“拿来我看!”我交出所抄的讲义去,他收下了,第二三天便还我,并且说,此后每一星期要送给他看一回。我拿下来打开看时,很吃了一惊,同时也感到一种不安和感激。原来我的讲义已经从头到末,都用红笔添改过了,不但增加了许多脱漏的地方,连文法的错误,也都一一订正。这样一直继续到教完了他所担任的功课:骨学,血管学,神经学。
从医学到文学:鲁迅的思想转变
鲁迅在仙台的学习生活并不顺利。他不仅要面对学业上的挑战,还要承受来自周围环境的压力。当时,日本社会普遍存在对中国人的偏见和歧视。鲁迅在《藤野先生》中回忆道:“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这种偏见让鲁迅感到深深的屈辱和愤怒。
更让鲁迅深受触动的是他在课堂上看到的一幕。学校放映关于日俄战争的幻灯片,其中有一张幻灯片显示,一个中国人被日本人处决,而围观的中国民众却表现出麻木和冷漠。这一幕深深刺痛了鲁迅的心。他意识到,仅仅治疗身体的疾病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要唤醒国人麻木的灵魂。于是,鲁迅做出了一个重大的决定——弃医从文。
1906年春天,鲁迅从仙台医学专门学校退学,返回东京。临行前,藤野先生赠给他一张照片,并在背面题写“惜别”。这张照片后来一直悬挂在鲁迅的书斋里,成为他精神上的激励。
师生情谊:跨越偏见与国界
鲁迅与藤野先生的师生情谊,超越了个人的恩情,更成为中日两国人民友谊的象征。藤野先生的正直和热忱,让鲁迅感受到了来自异国的温暖和尊重。这种跨越偏见的友谊,成为鲁迅一生中珍贵的记忆。
鲁迅在《藤野先生》中写道:“每当夜间疲倦,正想偷懒时,仰面在灯光中瞥见他黑瘦的面貌,似乎正要说出抑扬顿挫的话来,便使我忽又良心发现,而且增加勇气了……”藤野先生的形象,成为鲁迅精神上的导师,激励着他不断前行。
历史意义:一段不朽的师生情谊
鲁迅弃医从文后,投身于文学创作和思想启蒙运动。他以笔为剑,唤醒国人麻木的灵魂,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重要领袖。藤野先生的教诲和关怀,成为鲁迅精神上的支柱,激励着他为民族的觉醒和进步而奋斗。
藤野先生虽然在日本国内并不知名,但在鲁迅的《藤野先生》发表后,随着鲁迅在中国的影响力扩大,藤野严九郎的名字也逐渐为人所知。战后,藤野严九郎被视为日中友好的象征,他的名字被载入两国的教科书,并设立了多个纪念设施和奖项。
鲁迅与藤野先生的师生情谊,成为中日两国人民友谊的佳话。它告诉我们,真正的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心灵的启迪和人性的升华。在当今世界,这段跨越偏见与国界的友谊,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