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卒中患者长期卧床并发症:从预防到护理的全方位指南
脑卒中患者长期卧床并发症:从预防到护理的全方位指南
脑卒中,俗称“中风”,是一种常见的急性脑血管病,可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能力。据统计,脑卒中存活者中70%以上有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其中40%为重度残疾。部分患者可能面临长期卧床的困境,这不仅降低了生活质量,还可能引发一系列严重的并发症。
长期卧床对脑卒中患者的伤害是多方面的,涉及生理、心理和社会等多个层面。从生理功能来看,长期卧床可导致肌肉萎缩、骨骼密度降低、骨折风险增加,同时心肺功能也会受到影响,血液循环不畅,增加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此外,患者还容易出现各种并发症,如褥疮、静脉血栓、肺部感染、泌尿系统感染等。
在心理方面,长期卧床可能导致孤独、抑郁情绪,使患者失去生活信心和热情,加速衰老过程。社会交往方面,由于缺乏社交互动,患者可能出现认知功能下降,增加老年痴呆症的风险。同时,长期卧床还会给家庭带来沉重的经济和精神负担,需要更多的医疗资源和社会支持。
常见并发症及其危害
呼吸系统并发症
长期卧床的脑卒中患者容易发生坠积性肺炎。由于患者长期处于仰卧位,呼吸道分泌物不易排出,容易积聚在肺底部,导致细菌感染。此外,患者咳嗽反射减弱,进一步增加了肺部感染的风险。
骨骼和肌肉组织并发症
长期卧床会导致肌肉萎缩和关节僵硬。由于缺乏运动,肌肉逐渐失去力量和体积,关节活动范围减小,容易发生挛缩。此外,骨质疏松和骨折的风险也会显著增加。
血管系统并发症
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是脑卒中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研究显示,如果不加以预防,DVT可发生于30%40%的卒中患者,在严重偏瘫的患者中发病率可高达60%70%。DVT血栓易断裂脱落,顺行静脉回流运行至肺动脉,导致肺血栓栓塞症(PE),不加治疗的PE病死率约为25%~30%。
皮肤并发症
压疮是长期卧床患者常见的皮肤并发症。由于身体局部组织长期受压,血液循环受阻,导致皮肤和皮下组织缺血、坏死。压疮不仅给患者带来痛苦,还可能引发感染,延长康复时间。
泌尿系统和消化系统并发症
长期卧床还会影响泌尿系统和消化系统的功能。患者容易出现尿路感染、便秘、消化不良等问题。此外,由于活动量减少,患者的食欲可能下降,营养状况恶化,进一步影响康复进程。
预防和护理措施
针对上述并发症,采取系统的护理和预防措施至关重要。以下是一些有效的护理建议:
正确的卧姿
采取正确的卧姿不仅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还可以增加患侧肢体的感知力,有助于功能恢复。常见的卧姿包括患侧卧位、健侧卧位和仰卧位。
患侧卧位:患侧肢体在下,健侧肢体在上。头下置枕,稍高于胸部。患侧上肢向前伸展,肩部向前,下肢微屈。背后用枕头支撑。这是偏瘫患者的首选体位,可利用自身体重对患侧肢体进行挤压,刺激身体感受器。
健侧卧位:与患侧卧位相反,健侧肢体在下,患侧肢体在上。头、颈下置枕,避免头部侧屈以及悬空。患侧上肢垫枕,肩关节向前伸展,下肢同样需要垫枕,保持屈髋、屈膝位。患侧肢体的垫枕高度应略高于心脏水平,以促进静脉回流。
仰卧位:患者头、颈下需放置枕头,头稍微转向患侧,以防误吸。患侧臀部和肩胛部用枕头支撑,患侧上肢抬高、伸展,下肢微屈。此体位易发生褥疮,患者要少用。
定期翻身
患者应每2~3小时翻身一次,避免长时间压迫同一部位。同时,保持皮肤干燥清洁,定期检查压力点,预防压疮的发生。
功能锻炼
对于卧床的患者,在生命体征平稳后,可开展床上、床边主动训练,比如Bobath握手、踝泵及单侧或双侧桥式运动,时间应从每5到10分钟开始,逐渐过渡每次30到45分钟,如无不适,可二到三次每天,不可过度用力或憋气。
对于可以下床活动的患者,要加强主动锻炼与被动锻炼相结合,同时进行平衡训练与协调性训练。居家肢体障碍患者功能训练中,要加强坐位及站位平衡训练、床椅转移训练、步行训练、良肢位自理能力训练等等,训练频率至少每周2—3次,最好每天1—2次,每次约30分钟。运动量不宜过大,使患者有一个适应的过程,逐渐恢复体力。
预防深静脉血栓
深静脉血栓的预防措施主要包括外部压迫装置、药物治疗和下腔静脉过滤器。研究发现,使用长筒弹力袜和间歇性气压装置(IPC)可以有效降低DVT的发生率。药物治疗方面,低分子量肝素等抗凝药物在预防DVT的同时不增加再出血的风险。
结语
脑卒中患者长期卧床的并发症是多方面的,但通过系统的护理和预防措施,可以有效减少这些并发症的发生。家庭、社区和医疗机构应共同努力,为患者提供全面的支持和护理,帮助他们提高生活质量,促进康复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