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针灸为何能镇痛?现代研究揭示千年医术科学依据

创作时间:
2025-01-22 08:27:58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针灸为何能镇痛?现代研究揭示千年医术科学依据



针灸镇痛是我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副作用小、适应证广、疗效明显、操作方便、经济安全等优点一直吸引国内外医生学者的注意。随着时代的进步,科技的发展,人们对于针灸镇痛的机制的认识也在逐步完善。

传统中医对针灸镇痛的认识

中医对痛证的发生,有一个总的概念,即“不通则痛”。不通的意思是障碍,指气血受到某种因素的影响,产生郁滞、瘀结等病变,因而形成脏腑、经络等局部疼痛。这种因素包括内因、外因和不内外因。一般属于寒和热两类,诊断痛证,主要是分辨痛的性质,一般分为刺痛、切痛、掣痛、胀痛、隐痛、绵绵作痛和时痛时止等。刺痛多属瘀血,切痛多属实热,掣痛多属风寒。胀痛多属气郁、积滞,隐痛和绵绵作痛多属虚寒,时痛时止多属气分和虫积。又痛处有灼热感的多为热证和湿热,有寒凉感的多为寒痰凝聚。同时也必须结合兼证,如头痛的昏沉和眩晕,胃脘痛或腹痛呕吐,泄泻和便秘。在严重情况下,还应注意面色苍白、手足青冷、心悸、汗出、气怯音微、不能出声等症。痛证是一个自觉症状,只有结合四诊,全面考虑,才能作出确诊。针灸治疗痛证有较好的疗效,对不同的痛证要采用不同的经穴与配方,施以不同的针灸方法。一般针刺补法和艾灸有扶正的作用;针刺泻法和放血有祛邪的作用。对于不同的痛症,针灸有不同的施治原则,即实证用泻法,虚证用补法,热证用速刺法,寒证用留针法,阳虚内陷用灸法,瘀血证用泻血法。正确运用补虚泻实的原则,能更好地发挥针灸的治疗作用。

现代研究对针灸镇痛机制的认识

针灸镇痛是通过肌体内部机制实现的一种生理性镇痛。目前对其认识尚未完全统一,但最受大多数学者赞同的是神经体液机理。刘氏等研究表明针刺镇痛穴位相对特异性并不局限于某一特定的经线,而与神经支配的节段性关系密切。王氏等研究发现穴位经皮神经电刺激疗法(transcutaneou2selectricnervestimulation,TENS)对镇痛(热痛)有特异性,可能通过激活粗纤维传导,抑制细纤维传导的痛觉从而达到镇痛的作用。徐氏等认为C纤维不仅参与痛信息的传入,而且也参与针刺镇痛信息传入。韩氏认为C纤维不是电针镇痛的主要传入纤维,而是弥散性、伤害性、抑制性控制(DNIC)的传入纤维,并认为不能用以疼制痛解释针刺镇痛的外周机制。刘氏等电针横断脊髓的大鼠30min(3mA,013ms,100Hz),停电针后,不仅有明显的电针抑制伤害性放电的作用,而且其抑制作用可持续20min以上。提示电针镇痛作用在横断脊髓的大鼠身上依然明显存在,从而进一步肯定了电针镇痛脊髓机制的重要性。文氏等电针截肢大鼠夹脊穴后,发现脊髓Ⅰ-Ⅱ层FOS蛋白(与伤害性传入密切相关)表达较对照组明显减少,表明电针夹脊穴对脊髓初级传入中枢伤害性传入具有抑制作用。刘氏等研究表明低强度(2V)电针主要兴奋Ⅰ、Ⅱ类粗传入神经纤维,通过脊髓镇痛机制发挥镇痛作用;而高强度(18V)电针,不仅兴奋Ⅰ、Ⅱ类,而且充分兴奋Ⅲ(Aδ)和IV(C)类传入纤维,可超越脊髓的节段充分激活脑干及高位镇痛结构,通过下行抑制,引起全身广泛性,强而持久的镇痛作用。向氏等利用电针及核团损毁技术证明了大鼠双侧中脑腹侧被盖区(VTA)的DA能通路参与不同频率(2Hz,100Hz)电针对甩尾实验的镇痛。娄氏的大鼠截肢实验提示:电针夹脊穴可抑制创伤痛诱发的丘脑束旁核FOS蛋白表达,对疼痛感受区束旁核神经元的激活具有抑制作用,表明电针夹脊穴对脊髓以上痛觉传导通路也有调节作用。蒋氏等研究证明电解损毁皮层体感Ⅱ区(SmⅡ),弱电针“足三里”激活NRM神经元和抑制伤害性反应的作用。表明SmⅡ区参与电针镇痛,它的结构和机能的完整是电针镇痛所必须的,但不是唯一的结构。金氏等利用功能性磁共振方法研究人脑对不同频率穴位体表电刺的反应,认为TENS镇痛的机理是不同频率的TENS可以激活不同的脑区,其中低频TENS选择性地激活腹侧丘脑、底丘脑和内嗅叶,而高频TENS则激活背侧丘脑和扣带回特别指出,针灸镇痛与5-羟色胺的关系关于5-羟色胺对于针灸镇痛的机制,这里有研究指出5-羟色胺既是脑干下行抑制系统参与镇痛作用的神经递质,又是外周致痛的炎症介质。王胜等采用电针治疗坐骨神经根压迫模型大鼠发现,电针治疗后大鼠脑内5-HT水平的变化呈抛物线形,造模后7d、14d脑内5-HT水平升高较快,至造模后28d,脑内5-HT水平下降并接近正常水平,而模型对照组大鼠则呈持续升高状态;各组间5-HIAA水平变化不显著,结果提示电针可以通过对脑5-HT的影响和良性调节作用,有效地参与镇痛及神经损伤的修复,促进神经功能的康复。腹腔注射5-HT释放剂芬氟拉明可显著增强电针镇痛效应,并进一步增加PAG内5-HT、5-HIAA含量,说明芬氟拉明加强电针镇痛与进一步激活5-HT能系统相关。以上实验结果说明电针镇痛与中枢内5-HT水平升高密切相关,并呈良性调节作用。

激光针灸对镇痛机制的认识

激光针灸具有无痛、无创、无菌、安全、易控等特点,可避免传统针灸在临床操作上的某些不便和缺陷。激光针灸的疗效,国内外的学者们已进行了大量动物实验和临床观察。相关动物实验表明,极低能量的红色激光和较高能量激光可减轻弗氏佐剂引起的炎症痛或肿胀,但目前激光针灸的镇痛机制还不清楚。近年有研究发现,穴区肥大细胞功能和针灸效应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针刺可引起穴位处局部肥大细胞脱颗粒并促使其释放介质。在针刺镇痛的大鼠实验中,当以肥大细胞膜稳定剂色甘酸钠阻断了肥大细胞脱颗粒时,镇痛作用减弱。这引导我们着手研究激光镇痛效应与穴区肥大细胞功能的激光针灸具有无痛、无创、无菌、安全、易控等特关系。本研究首次观察穴区肥大细胞脱颗粒功能在激光针灸镇痛中的作用,通过各组大鼠在30min激光照射后缩爪潜伏期的测量,发现激光650nm和650nm加10.6um复合激光照射“足三里”穴有显著的镇痛作用,针刺时的提插和捻转手法会引起穴区胶原纤维形变,诱发穴区局部肥大细胞脱颗粒,从而引起镇痛效应,肥大细胞的脱颗粒效应和针刺效应的产生呈正相关。激光的种类繁多,且具体使用参数各有不同,激光针灸镇痛的应用及其机制与传统针灸有其相似之处,也有其自身的特点,穴区肥大细胞功能的研究将为激光针灸镇痛机制的揭示提供新的方向。

国外对针灸镇痛机制的验证

随着针灸镇痛机制的日益成熟,国外学者日益接受针灸镇痛的理念,并且用一些现代医学方法来验证针灸镇痛机制,如对针刺足部原穴对声波接收情况的显示足三阳经原穴对音乐声波接收的敏感性总体上高于足三阴经原穴,提示阳经对音乐声波的敏感性高于阴经,从声测经络循行线的实验来看,已测得循行线的经脉均为阳经,亦反映阳经对音乐声波的传导性优于阴经,与本次实验结果相符。而冲阳对音乐声波接收的敏感性高于其他原穴,结合足三里检测点的阳性结果可推知,胃经在下肢循行部位对音乐声波的传导性优于其他经络。本实验所选用的宫调体感音乐在传统五行音乐中属土,主化,通于脾,而脾胃相络属,根据实验中反映的阳经对音乐声波的传导性优于阴经的现象,推测胃经对宫调体感音乐声波具有选择性。

结语

国内外的学者们对针刺镇痛作用机制研究,用现代科学的理论和方法证明了我国传统医学针刺疗法的科学性,这极大地推动了针灸学科的现代化进程,使针灸疗法逐渐被世界主流医学所认同;同时,也促进了我国在疼痛生理学方面的研究,所以说,针刺镇痛的原理研究对促进我国生命科学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本文通过简单地概括针灸镇痛机制研究的发展,发现不管是传统中医理论还是现代西医的验证,我们都要辩证地分析不同疼痛不同针灸镇痛的机制,万不可一概而论。虽然针灸镇痛中神经体液机理较广泛地被人们接受,但是我们也可以看出依然有很多没被完全解释的现象需要我们的思考。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