冒充公检法诈骗猖獗,你该如何应对?
冒充公检法诈骗猖獗,你该如何应对?
近日,冒充公检法电话诈骗案件频发,诈骗分子通过假冒身份、制造恐慌等手段,诱导受害者转账,造成巨大损失。例如,今年10月,林某因轻信诈骗分子而损失4.6万元。为了防止此类诈骗,我们需要保持冷静,核实对方身份,切勿轻易转账。公检法机关不会通过电话办案,也不会要求提供银行卡号、密码等信息。此外,多与家人、朋友沟通,共同提高防范意识,也是十分重要的。
真实案例:留学生遭遇40天“远程监禁”
今年6月,正在新加坡留学的小王接到了一通意外来电。电话那头,一名自称是某信息公司工作人员的人准确报出了小王的姓名,并通知她名下的电话卡因发送涉诈短信即将被停机。面对突如其来的消息,小王第一反应便是自证清白,对方顺势提醒她这可能是身份信息被盗用,并建议报警处理,同时可为她转接上海警方。
电话很快转接到上海某公安分局的热线电话。一名自称是警察的人用严肃的口吻通知小王,她的身份信息不仅被盗用办了电话卡,还被盗用办了银行卡,并且这张银行卡在上海一位落马银行行长家中被发现,经侦查,该卡涉及了多笔巨额洗钱。
“鉴于你涉及的案件非常严重,如果不配合我们工作,就算你人在新加坡,也会有警察查到你住的地址,把你戴上手铐带走!”对方音量陡然提高。此时的小王正孤身一人待在新加坡的公寓里,周围没有求助对象,面对一连串震慑,她害怕极了,已然相信对方所说的话。
“案件还在进一步侦查中,这段时间我们先不去新加坡逮捕你,但为了案件信息保密,我们要对你进行远程‘看押’。”在给出巨大压迫后,对方松了口。小王此时早已没了主意,如提线木偶般,在对方指引下一步步下载一款境外通信软件,并删除已安装在手机内的各类社交软件。
自此,对方要求小王打开新下载的境外通信软件,以便操控其手机,24小时开启手机摄像头,监控其一举一动。“这个保密案件,你一定不能告诉任何人,否则还要增加一条罪名。”手机里不时传来“警察”的严厉提醒。
在日复一日的严密监视下,小王几乎断开了与所有人的联系,整日整夜拿着手机,处于被“看押”状态,成了一名被远程操控的“囚徒”。
在被“看押”的第40天,小王突然收到对方的通知,称“总检察长”决定将包括小王在内的所有“犯罪嫌疑人”羁押回国。在小王的再三求情下,“总检察长”同意“情节较轻”的她交39万新币保证金“取保候审”。
为了帮助小王筹到这笔钱,对方还“贴心”地伪造了一份某大学交换项目的录取通知书,让她以此向家长要钱。“妈妈,我收到了大学交换项目的录取通知书,需要先交一份39万新币的个人资产证明,你把钱转到我卡上。”在对方的操控下,小王向妈妈李女士发送了这条信息,并附上录取通知书照片。
李女士一心支持女儿学业,同时也犯了难,39万新币不是一笔小数目,而录取通知书上却要求在今年8月30日之前交齐。她当即联系了几位新加坡当地朋友,发去聊天记录,说明情况,希望他们能帮忙凑钱。收到消息后,一位律师朋友突然来电:“这份录取通知书有问题,像是假的。”李女士按照朋友所言,让小王直接转发一份学校发来的邮件以作证明。没想到,这激起了女儿不满的情绪。
无奈,李女士一面安抚女儿情绪,一面委托友人悄悄调查。经过与学校官方核实,这件事纯属子虚乌有。担心小王被骗,夫妇二人不敢声张,立刻买了最近的航班,从上海赶往新加坡。
“囡囡,爸爸妈妈今天去新加坡看你哦。”虽然李女士夫妇刻意隐瞒,不知情的奶奶还是在微信上通知了小王。收到消息后,假警察立刻转变套路,操控小王购买最近的航班飞回国内。等李女士夫妇赶到小王新加坡的公寓时,没找到女儿,却发现了一份她手写的“取保候审”陈情书。
心急如焚的二人赶忙在当地报警,新加坡警方在调查的同时,也将该案及时通报给中国驻新加坡大使馆,使馆工作人员初步判断小王遭遇了冒充“公检法”诈骗,随即启动反诈联动反应机制,协调两国警方同步开展工作。
接报后,公安部刑侦局指令上海警方跟进开展后续处置工作。随即上海公安机关迅速行动,机场民警第一时间在出站口平安接到小王。
然而,在诈骗分子长时间的威胁与恐吓下,小王对警察产生了强烈的抵触情绪。在与父母通话后,她才愿意搭乘警车回到位于嘉定区的家中。上海市反诈中心会同嘉定公安分局及时指派反诈民警陆航赶到小王家中开展工作。面对小王的质疑与恐惧,陆航没有“硬碰硬”,而是转变思路,一步步还原小王的被骗经历,明确告知公安机关的办案流程等方
诈骗手法剖析:利用恐惧与信息不对称
冒充公检法诈骗是一种常见的电信网络诈骗手段,诈骗分子通过冒充公安、检察院或法院等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利用电话、QQ、微信等与受害者联系,声称其涉嫌犯罪,要求配合调查,并提供虚假的警官证、逮捕令等增加可信度。最终目的是诱骗受害人转账至所谓的“安全账户”。
- 复合型诈骗:结合兼职刷单和网络色情等诱饵,引导受害者进入圈套。
- 小额返利尝甜头:初期小额返利骗取信任,再诱导投入更多资金。
- 提现犯了愁:交易额增大后,以系统故障等理由拒绝返款,要求将钱转入“安全账户”。
防范措施:提高警惕,保护个人信息
面对层出不穷的诈骗手段,保持警惕至关重要。了解常见诈骗类型并采取相应预防措施可以有效降低被骗风险。
- 不轻信高回报:警惕轻松赚大钱的诱惑。
- 不垫资:正规平台不会先行付款。
- 不泄露信息:保护个人隐私安全。
- 遇可疑立即停止:核实信息真伪。
- 主动学习反诈知识:下载“国家反诈中心”APP。
法律视角:严厉打击电信网络诈骗
电信网络诈骗犯罪作案手段不断翻新,诈骗“剧本”花样百出,给人民群众造成巨大损失。公安部持续组织开展“云剑”“断卡”“断流”“拔钉”等专项行动,对电信网络诈骗犯罪保持高压态势。公安机关在打击跨境电信网络诈骗犯罪方面的努力和成果。
真实经历分享:电信诈骗的法律后果
电信诈骗不仅给受害者带来经济损失,还可能对个人生活产生深远影响。一位曾在诈骗公司工作的员工,因涉案35个案件、工资2万多元、参与4个月,一年多后被传唤。虽然自首坦白从犯初犯偶犯,但最终仍面临法律制裁。这一案例警示我们,电信诈骗不仅危害他人,也会给自己带来严重的法律后果。
结语:共同打击电信网络诈骗
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的防范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提高警惕,增强防范意识,不轻信陌生电话,不透露个人信息,不轻易转账。同时,也要关注身边的人,特别是老年人等易受骗群体,帮助他们识别和防范诈骗。只有大家共同努力,才能有效遏制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的蔓延,保护我们的财产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