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世平教授揭秘湖北美术学院的艺术宝藏
罗世平教授揭秘湖北美术学院的艺术宝藏
近日,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罗世平的新作再次聚焦湖北美术学院的历史遗产,揭示了该校丰富的艺术宝藏,引起了广泛关注。作为湖北美术学院的杰出校友,罗世平教授的这一举动不仅体现了他对母校的深情厚谊,更彰显了湖北美术学院在中国艺术教育和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的独特贡献。
罗世平教授:从湖北走出的美术史学家
罗世平教授1955年出生于湖北武汉,1977年毕业于湖北艺术专科学校(今湖北美术学院),主修油画。毕业后,他留校任教并随阮璞先生研修古代画史文献。这段在湖北美术学院的学习与工作经历,为他后来的学术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78年,罗世平进入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师资班进修,从此开启了他在美术史领域的学术生涯。他先后在《世界美术》杂志社工作,跟随邵大箴先生攻读西方美术史方向硕士研究生,跟随金维诺先生专攻中国佛教美术史,最终成为中国首批美术学专业博士。
罗世平教授现为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央美术学院丝绸之路艺术协同创新中心执行主任,中国画学会常务副会长,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理事,全国古籍整理出版规划领导小组成员,中国岩画研究中心特邀研究员,国家艺术基金评审专家等。他在宗教美术、汉唐美术、美术史籍与美术评论等领域成果丰硕,撰写与主编学术著作数十种,发表学术论文近百篇,受到海内外学界的关注。
湖北美术学院:百年学府的艺术传承
湖北美术学院创办于1920年,是中国近现代高等美术教育的重要发源地。在百年的办学历史中,学校聚集了一大批德艺双馨的教师群体,其中被尊称为“湖北三老”的张肇铭、王霞宙、张振铎是其中的优秀代表。
张肇铭(1897年-1976年)曾任武昌艺专校长、中国美术家协会武汉分会主席等。他早年在北京艺专时,从师王梦白、陈师曾,深受恽南田画风的影响。七十岁后,画风由小写意转向减笔大写意,形成朴素自然、平淡天真的风格。
王霞宙(1902年-1976年)自号怀约室主,湖北枣阳人。他一生致力于花鸟画的创新,独辟蹊径而自成一格,最善紫藤,徐悲鸿曾为其作品题跋赞誉。
张振铎(1908年-1989年)师承山阴画派,早年受业于经亨颐、吕凤子、潘天寿等。他治学勤奋,襟怀坦荡,植根生活,勇于创新,形成了特有的艺术风格。
“湖北三老”对湖北美术学院办学百年的起承转合及绵延发展,起到了承上启下的历史作用,奠定了坚实的学理基础。围绕“三老”课题,湖北美术学院美术馆开展了持续与深入的收藏与研究工作。
艺术宝藏:近60件珍贵作品首次亮相
2025年9月15日,“资此德范 涵养育美——‘湖北三老’课徒稿及史料回顾展”在湖北美术学院美术馆展出。这是武汉疫情重启后湖北美术学院美术馆的开馆展览,也是2020年湖北美术学院百年校庆系列庆祝活动中第一个正式亮相的大展。
展览以作品、史料与影像的方式,回顾了“湖北三老”的课徒稿及相关史料。展出的120余件作品中有近60件作品为湖北美术学院美术馆藏作品,且是入藏以来首次集中亮相。这些作品包括抗战40年代的花卉竹石、新中国成立后50-60年代的百鸟争鸣、十年动乱70年代的写生示范等。
“资此德范”在此既指课徒画稿的示范之意,亦指三位先生的为人师范之意,循此模范之道,推行美育之意尽在其中。此次展览不仅展示了湖北美术学院美术馆持续并不断细化的研究成果,也体现了学校在艺术教育和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的独特贡献。
未来展望:艺术教育与文化遗产保护的新篇章
作为华中地区唯一一所高等美术学府,湖北美术学院在艺术教育和文化遗产保护方面持续发挥着重要作用。学校开设同等学力申硕项目,聘请多位国内外专家,为艺术行业在职人士提供深造机会。同时,学校与黄石市政府合作,建立协同创新示范基地,将工业遗址改造为艺术空间,开创了全国首个高等美术院校和工业历史旧址相互赋能的特色场景化教学空间。
基地位于华新1907文化公园南侧,占地约74.15亩,一期工程已全部完工,可充分满足湖北美院创新学院学生艺术采风等相关教学实践需求。二期工程预计2025年8月竣工,将进一步推动黄石市与湖北美术学院双方高质量发展,发挥湖北美术学院在服务黄石市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罗世平教授的新作再次聚焦湖北美术学院的历史遗产,不仅展现了他对母校的深情,也体现了湖北美术学院在艺术教育和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的独特贡献。作为中国近现代高等美术教育的重要发源地,湖北美术学院将继续秉承“兼收并蓄”的学术精神和“兼容互动”的教学理念,为推动中国艺术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新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