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跑步:培养青少年健康习惯的科学指南

创作时间:
2025-01-22 04:49:37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跑步:培养青少年健康习惯的科学指南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跑步不仅是一种锻炼身体的方式,更是促进青少年大脑发育和心理健康的重要途径。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心理卫生中心主任医师殷莉表示,跑步作为一种有氧运动,不仅可以改善青少年的心境和情绪,还有助于提升他们的认知能力和反应速度。通过定期进行跑步锻炼,青少年能够形成更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积极的生活态度,这对他们的意志力和抗压能力也是一种很好的锻炼。

01

跑步促进大脑发育

哈佛大学教授约翰·雷迪在《体育改变大脑》一书中提到,运动后人们的词汇学习速度比运动前提高了20%。这一发现揭示了运动对大脑认知功能的显著影响。科学研究表明,运动能刺激大脑中某些蛋白质的含量增高,这些蛋白质对大脑负责学习能力的部分至关重要。当人在运动时,血管适度收缩,血液循环加速,大脑的供血量就会大量增加,从而有利于大脑神经细胞的代谢,促进脑细胞的正常发育,对孩子的智力发展、认知能力提升非常有益处。

意大利教育家蒙台梭利博士指出,来自智力的东西,没有一件不是来自感官的。对孩子来说,想要他变得更聪明,就要从感官运动入手。正确的运动锻炼,可以帮助孩子促进“感官体验”,对孩子的大脑发育有非常大的作用。孩子通过运动来促进大脑的发育,主要是培养两大技能:一是运动神经系统功能,让孩子获得平衡能力;二是感觉神经系统功能,让孩子通过不断的观察、比较、分析、评价,为自己的智力发展打好基础。

02

跑步改善心理健康

跑步不仅对身体健康有益,对心理健康同样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运动是孩子坏情绪的宣泄渠道。研究表明,孩子的攻击性需要透过教育来引导、升华为正面行为。除了善良行为的认同学习外,多运动是很好的宣泄管道,能让大脑分泌多巴胺,使孩子拥有正向的情绪。有一个网友分享了自己的故事:记得一次考试成绩出来,我考得很糟糕,心情一下子跌到低谷,感觉世界都没有爱了。一下课自己就冲出教室,飞奔到操场,踏上塑胶跑道。迈着轻盈的步伐、听着沉重的呼吸声,汗水和泪水一起从脸上冒出,那一刻心就放下来了。

跑步还是对孩子最好的挫折教育。运动,能让孩子以平和的心态去面对输和赢。很多家长都说,现在的孩子内心都很脆弱,仿佛有一颗“玻璃心”,经不起半点的批评,也忍受不了一点的压力。林语堂先生曾经翻译过一本书叫《靠自己成功》,里面有段话至今让人印象深刻:有人问一小孩子:“为什么你能学会溜冰?”小孩的回答是:“其方法就在每次跌跤后,立刻就爬起来!”

就像冬奥会上自由式滑雪运动员谷爱凌,所有人都羡慕她的高光时刻,却不知所谓的天才,是无数次的摔倒,是日复一日的苦心钻研,是挫折之后的咬牙坚持。赛后她表示:无论我做这个动作最后落(成功)还是不落(失败),我都会为自己感到骄傲;我挑战这个动作,就是想让全世界都能看到我心里的想法。唯有内心强大,平静如水,才能在如此竞争激烈的赛场上,以平常心看待输赢。心静了,就能将平日的训练发挥到极致。

03

科学运动指南

尽管跑步对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有着诸多益处,但科学合理的运动方式是确保效果和安全的关键。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的建议,青少年每天应进行至少60分钟的中等到高强度身体活动,其中大部分应该是有氧运动,如跑步。同时,每周至少应进行3次高强度运动,包括增强肌肉和骨骼的活动。

在运动过程中,青少年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 选择合适的运动项目:根据自身兴趣和身体特点选择运动项目。体重超重的青少年,应当首选有氧运动,如跑步、游泳、骑自行车等,以帮助燃烧脂肪减轻体重,并且避免强度过高、对膝关节或踝关节造成刺激。患有心脏病或哮喘的青少年应在医生帮助下选择低强度运动,如散步、瑜伽、太极拳等。

  2. 充分热身:运动前需要进行充分的热身活动,如慢跑等低强度训练或动态拉伸,以提高肌肉温度、促进血液循环,降低肌肉和关节受伤的风险。

  3. 循序渐进:尝试新运动时应从练习基本动作开始,运动强度也要循序渐进。青少年具有独特的生理特点,心脏体积和重量相对较小,心脏收缩力较弱,运动时心率会迅速增加,因此,过度运动可能导致心脏负担过重。并且,青少年的血管弹性较好,血管内径相对较细,突然剧烈运动,可能出现血压急剧升高情况。如果青少年在运动中出现气短、胸闷等症状,应立刻停止运动,情况严重时及时就医。

  4. 适当放松:运动后进行适当的放松。轻度拉伸和放松运动,有助于身体逐渐恢复到正常状态,减少肌肉僵硬和酸痛。此外,还需要摄入足够的营养,以支持身体恢复。

  5. 合理安排运动时间:专家建议,青少年每周跑步三到五次,每次45分钟左右较为适宜。这样的运动量既能达到锻炼效果,又不会因过度运动而增加受伤风险。

04

真实案例分享

每年那些高考状元,他们在传授学习方法的时候,有一项几乎是学霸们的共性,那便是兴趣广泛,爱好体育运动。比如,外交部长王毅被誉为“中国最帅外交官”。70岁的他处理繁琐的外交工作时,游刃有余,具有大国风范,而这位优秀且忙碌的人还是一位运动达人。2015年3月,王毅在瑞士参加会议期间,一组在日内瓦湖边慢跑的照片走红网络。照片中的王毅体态轻盈、步伐矫健。

著名作家村上春树也曾多次说,自己能够坚持写作,全仰赖于每天坚持跑步。他从33岁开始跑步,每天按照规定的公里数目,已经坚持跑了三十余年。他说自己写小说的方法与灵感,许多都是每天清晨沿着道路跑步时得到的。

运动,是孩子一生都该坚持的习惯。体育运动,锻炼的不仅仅是人的身体,更是在磨练人的精神和意志。如果想让孩子学会坚持,体育运动往往是最好的选择。知乎上,曾有这样一个问题:“运动对孩子的成长帮助有多大?”有一条高赞回答这么说:“运动让孩子变得勇敢且自律。”

05

如何培养运动习惯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运动锻炼也是如此。培养兴趣爱好,让孩子爱上运动。如果孩子对运动毫无兴趣,在家长的强制下被动参与,是不会产生良好的锻炼效果的,也不会有坚持下去的动力。家长可以带着孩子,从简单的运动入手。像饭后一起去公园散散步,周末去约上好朋友来一次亲子赛等活动,很容易让孩子感受到运动的乐趣和魅力。

掌握知识技能,让孩子擅长运动。一般来说,儿童在参与擅长的运动时,更容易产生快乐的体验和愉悦的感受。在培养孩子良好运动习惯的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发展孩子的身体能力和最基础的运动能力。让孩子拥有参与运动锻炼过程中所需要的平衡性、协调性、稳定性,速度等运动能力。另外,家长们还要关注一些有关运动锻炼的常识性知识:运动前不宜吃太多、喝太多;运动时要穿运动鞋、着运动装;运动后不能立即休息和洗浴等。这样,不仅能提高孩子在参与体育锻炼时的获得感,也能避免孩子在运动过程中受伤,降低运动伤害风险。

遵循发展规律,让孩子科学运动。由于各个年龄阶段身体的灵活性、协调性,各个器官承受性等都不相同,因此每个年龄段都有不同的“黄金锻炼方案”。家长在培养孩子运动习惯的时候可参照以下建议,遵循青少年生长发育规律,尽量做到适度、适量。

不同年龄阶段的孩子适合什么运动?

2岁以下:2岁以下的孩子,心肺、脊柱、骨骼等都尚未完全发育,应以建立运动规律为主,让孩子对运动有认知就行了。比如说,可以让孩子多多练习翻身、爬行,训练四肢的活动能力。

3-6岁(幼儿园时期):这一阶段是孩子协调性、灵敏性、柔韧性发展的黄金期。可以让孩子多多练习骑平衡车和自行车,这可以充分锻炼孩子的平衡能力和手眼协调能力。一些攀爬类运动,还有跳绳、踢足球等,都可以让孩子慢慢尝试。值得注意的是,这个年龄段的孩子,还不适合参加对抗性、竞技性非常强的项目。

6-12岁(小学时期):孩子进入小学之后,也更加喜欢跳跃、球类运动。父母可以带孩子出去跑步,或者游泳也是非常不错的选择。还可适当给孩子增加一些力量训练,比如俯卧撑、仰卧起坐等,但要注意控制强度,避免过度训练。

总之,跑步是一种全身性运动,长期坚持不仅能强身健体,还能带来心理上的积极变化。不过,在开始跑步计划前,最好咨询医生或专业人士,确保安全并制定适合自己的方案。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