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造字的智慧:“耳聪目明”即是聪明
古人造字的智慧:“耳聪目明”即是聪明
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六根”指的是“眼、耳、鼻、舌、身、意”,其中前“五根”代表我们身体上的五种感觉器官,而“第六根”的“意”则表示意念,即人的神经中枢产生的预见力和判断力。在这六种感官中,眼睛和耳朵作为我们认识世界、感知环境的重要工具,被赋予了独特的文化内涵和智慧。本文将带你一起探索“目”和“耳”这两个汉字的演变历程,以及它们所蕴含的古人造字智慧。
从象形到会意:目与耳的演变
“目”和“耳”这两个字都是象形字,从它们的甲骨文形态中还能看出人体器官的样子。然而,到了小篆阶段,这两个字的字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几乎看不出它们是根据我们身体器官的形态创造出来的象形字了。
现在我们使用的“目”字,可以理解为是竖起来的眼睛。但在汉字中,有一个字真正代表了竖起来的眼睛,那就是“臣”字。如下图所示,“臣”是个象形字,本义指被降服的奴隶。这只竖着的眼睛形象地反映了当时奴隶制社会的等级差别,因为奴隶见奴隶主要下跪并低头,眼睛不能直视,只得尽量睁大些,用上翻的目光去看主人,这样眼睛便竖了起来。当时的奴隶主又用这些已经被降服的奴仆去管理那些不听他们使唤的奴隶,这些忠心侍奉主人的奴仆成了有官职的总管,就被称作“臣”。到了封建社会,奴隶制彻底被废除,“臣”就引申泛指官吏。其实在封建社会中“臣”与“君主”之间也是一种奴仆关系。
大多数作为人体器官的汉字都被当作偏旁使用,“目”和“耳”两个字也不例外。带“目”的字大都与眼睛有关,如“看、见(見)、省、盼、睡”等,其中“看”和“省”两个字是会意字,如下图所示。“看”字形象地描绘了一个人把手放在额头遮挡阳光正在向远处眺望。甲骨文的“省”(xǐng)字是在一只大大的眼睛上面放了一棵幼苗或一根小草,有农夫查看作物长势之意,所以“省”字的本义是视察、察看,后引申表示对自己的思想行为进行检查,如“内省”。“省”还引申表示探视、问候尊长以及知觉、觉悟等含义,如“省亲”和“不省人事”两个词就是根据这两层含义产生的。“省”字在元代以后又被假借表示行政区域,最初称“行中书省”,简称“省(shěng)”。
“盼”和“睡”两个字都是形声字,它们的声旁兼有表义的功能,这类形声字也被称为形声兼会意字。“盼”字的本义指人的眼睛黑白分明,美目流转。如《诗经》中的“美目盼兮”就是根据“盼”字的本义产生的。后来“盼”字又引申表示“看”和“企望”两层含义,如“顾盼生姿”“盼望”。“睡”字的本义指眼皮下垂着,这是坐着打瞌睡的样子。在古代,“寝、卧、寐、眠、睡”几个字虽然都与睡觉有关,但它们各有各的含义,区分得十分清楚:“寝”指在床上睡觉;“卧”是趴在桌子上睡觉;“寐”是指熟睡;“眠”仅仅指闭眼。
汉字中还有一些偏旁结构在字形上或是名称上与目字旁十分相近,但它们并不是由“目”字演变而来的,所以由它们组成的汉字就与我们的身体器官毫无关联,这时就需要我们耳聪目明,不被这些偏旁的形状与名称所迷惑。如“具”字和“鼎”字上面的“目”就是指一种方形的食具,而“罗”和“罚”字上面的字头好像是横倒的“目”,其实不然。它们上面的“罒”被称为“四字头”,是由“网”字简化而来的。“罚”字如下图所示,小篆写法为左右结构,左边是由“网”和“言”组合而成的一个古汉字——“詈(lì)”,表示骂人之意,右边是个“刀”字。由“罚”字的组成我们就能猜到它的含义,是指用带网的设施关押犯人,并对他们施以责骂或一定的刑罚,所以“罚”的本义是指因犯有轻微的罪刑而得到应有的处分。
用“耳”作偏旁的字都与耳朵有关,如:“取、耻、聪”等。“取”是一个会意字(如下图所示)。它是由“手”和“耳”两个字组合而成的。在古代战争中,战士杀死敌人后便割下死者的耳朵,拿着请功便会得到奖赏,它揭示了古代战争的残酷。“取”字的本义是“拿、获得”。“耻”字也是一个会意字,如下图所示,它的最初写法是“耳”与“心”的组合,表示耳朵听到了不文明的言语,心里就感到羞愧的意思。如“耻辱”“可耻”。
“聪”字的构字也很有意思,现在我们常把它看成是一个纯粹的会意字,但实际上它是一个会意兼形声字。如下图所示,繁体字的“聪”字右边的声旁是“悤(cōng)”,读音与“聪”字相同,“悤”有迅速的意思,它与“耳”字合起来就是“聪”的本义,指人有敏锐的听觉。古人又用“明”来形容人的目光敏锐,而能充分利用这两种感官的人一定是个有智慧的人,于是古人就把“耳聪目明”简化成了“聪明”一词用来形容人天资很高、记忆能力和理解能力比较强。
耳聪目明:智慧的象征
荀子在《劝学》中说过:“目不能两视而明,耳不能两听而聪”,他是在告诫我们学习要集中注意力,切不可三心二意。汉字的信息量大、书写复杂,在学习中不但需要我们耳聪目明,更需要我们有一种专心致志的学习态度和勤奋刻苦的精神。只有专心和勤奋才能更好地提升我们的能力,同时也会让我们变得更加“耳聪目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