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大萧条时期的凯恩斯主义崛起:从理论到实践

创作时间:
2025-01-22 02:27:42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大萧条时期的凯恩斯主义崛起:从理论到实践

1929年10月24日,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的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盘中下跌11%,创下当时美国历史上单日最大跌幅。这一事件不仅标志着一场金融市场的崩溃,更引发了长达十年的全球经济大萧条。这场大萧条不仅改变了世界经济格局,也催生了一种全新的经济学理论——凯恩斯主义。

01

大萧条:全球经济的至暗时刻

大萧条期间,美国国民经济几大部门的资产负债表全都被破坏。企业部门、金融部门和家庭部门的资产负债表全部毁坏。灾难首先发生在资本市场上。1929年10月24日,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盘中下跌11%,那是当时美国历史上单日最大跌幅,后来这个记录被1987年的黑色星期一打破了。为什么1987年跌了20%多没有引起美国经济的危机,因为1987年各大部门的资产负债表都是健康的,它的免疫系统还能正常工作,还能够抵御外部的侵袭。从1929年10月24日开始,道指5天之内跌掉了25%,市场上发生恐慌,就像银行挤兑一样,人们认为手中的证券、股票会越跌越惨,于是有股的抛股,有债的抛债,抢着把手中的资产抛出去拿回现金。大家争相逃命发生了踩踏现象,市场上的流动性非常紧张。那时候人们还没有意识到,这样做的结果是一场大萧条,谁也没想到,流动性危机波及到整个经济,经济互动全面停顿,一停就是10年。流动性危机是怎样传导到经济的呢?由于抛售资产,在市场上抢现金,使得市场上的流动性奇缺,下一波的冲击就到了银行。银行的生意是一手吸收存款,另一手放贷款。银行股东的股本很少,放款不是放的资本金,而是储蓄者的钱。现代的银行业实行部分准备金制度,并不是说储蓄者在我这里存100块钱,我就把100块钱都留在我这里,然后等储蓄者再来提款。它留20块钱作为准备金,因为它知道所有储蓄者同时来提款的概率是很小的,其余80块钱拿出去放贷,通过存款和放款的利息差来赚钱。但是有时候会有意外情况。比如说银行手中留了20块钱作为准备金,预计存款客户里面平均有20%的人来提款,可是偏偏有一天来了21个人,这给他就出个难题——准备金只留了20块钱,人家要提21块,怎么办?这时候银行间的拆借市场就出现了。花旗银行这里提款的人多了一个,这没有那么多准备金了,赶紧给美洲银行打个电话,说兄弟你那有没有多余现金,借我一块。这个钱叫做隔夜拆借钱,利率很低,而且要拿国债做担保。用国债做抵押进行隔夜拆借,这就是银行间市场,各个银行可以互通有无,应付意外的或者超预期的客户的提款。银行间市场就像一个大蓄水池,不断有银行在中间拆出资金,拆入资金,支撑整个银行体系的运转。可是在1929年股市崩盘的情况下,由于大家都在抛资产抢现金,银行间市场这个大池子里的水位迅速下降,很快就枯竭了,银行间市场找不到钱。银行间市场的流动性很快枯竭,导致商业银行没有办法满足提款者的需求,这样就发生了挤兑。1929年美国一共有大约24000家银行,由于流动性枯竭破坏了银行的资产负债表,在两个月的时间里有650家银行倒闭。到了1930年,美国的工业生产下降了30%,国民收入下降了28%,失业率从3%飙升至25%。这场危机迅速蔓延至全球,各国经济相继陷入衰退,国际贸易大幅萎缩,社会动荡加剧。

面对这场前所未有的经济危机,传统的自由市场理论显得束手无策。古典经济学派坚信市场机制能够自我调节,实现充分就业和经济均衡。然而,大萧条的现实无情地打破了这一假设。在这一背景下,英国经济学家约翰·梅纳德·凯恩斯(John Maynard Keynes)的理论应运而生,为解决经济危机提供了新的思路。

02

凯恩斯主义的诞生:政府干预的新时代

1936年,凯恩斯发表了《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The General Theory of Employment, Interest and Money),系统阐述了他的经济理论。凯恩斯指出,经济衰退的主要原因是总需求不足,即消费者、企业和政府对商品和服务的需求不足以维持充分就业水平。这一观点彻底颠覆了古典经济学的“萨伊法则”(Say's Law),该法则认为供给会自动创造需求,市场总会趋于均衡。

凯恩斯主张,政府应该通过扩张性财政政策来弥补总需求的不足。具体措施包括增加公共支出、减税和实行赤字财政。这些政策旨在刺激消费和投资,从而推动经济增长和就业。凯恩斯的理论为政府干预经济提供了理论依据,开创了宏观经济学的新纪元。

03

实践中的凯恩斯主义:从理论到政策

凯恩斯主义在大萧条后的应用,最典型的例子是美国的“新政”(New Deal)。美国总统富兰克林·德拉诺·罗斯福(Franklin D. Roosevelt)在1933年上任后,推行了一系列基于凯恩斯主义的经济政策。这些政策包括公共工程计划、农业调整、金融改革和福利制度建设等。通过大规模的政府支出,美国经济逐渐走出衰退,失业率开始下降。

然而,凯恩斯主义的应用并非一帆风顺。一些批评者认为,过度的政府干预可能导致财政赤字和通货膨胀。事实上,凯恩斯本人并不主张永久性的财政赤字。他强调,政府干预应该是相机抉择的,即在经济衰退时扩张财政,在经济过热时则应紧缩财政。这一观点在后来的新凯恩斯主义中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04

对传统经济学的突破:市场失灵与政府角色

凯恩斯主义对传统经济学的最大突破在于其对市场机制的重新认识。古典经济学认为,市场是完美的,能够通过价格机制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而凯恩斯则指出,市场存在失灵的情况,特别是在经济衰退时,价格和工资的灵活性不足以调节供需平衡。因此,政府的干预是必要的,以弥补市场的不足。

这一理论突破不仅改变了经济学的思维方式,也深刻影响了各国的经济政策。二战后,凯恩斯主义成为西方国家制定经济政策的重要指导思想。各国纷纷采用扩张性财政政策应对经济波动,实现了较长时期的经济稳定和增长。

凯恩斯主义的兴起,标志着现代宏观经济学的诞生。它不仅为解决大萧条提供了有效的政策工具,也开启了经济学研究的新篇章。尽管后来出现了货币主义、供给学派等不同流派的挑战,但凯恩斯主义的核心思想——政府在经济稳定中的重要作用——已成为现代经济学的共识。

大萧条时期的凯恩斯主义崛起,不仅是对一场经济危机的回应,更是人类对经济规律认识的一次重大飞跃。它告诉我们,在市场失灵时,政府的积极干预是恢复经济活力的关键。这一洞见,至今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