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地理学:系统化的知识体系与社会功能
中国古代地理学:系统化的知识体系与社会功能
中国古代地理学源远流长,不仅在地图绘制、水利工程、农业生产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还为国家治理和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从《诗经》中的地理观察记录,到张骞、玄奘等人的探险考察,再到《禹贡》《管子》等地学著作的系统分类,中国古代地理学展现了其独特的学术价值和社会功能。
云南典籍博物馆展出的《徐霞客游记》古籍精品版本。视觉中国供图
在中国古代科学史中,天文、数学、农学、医学四大领域常被提及,而地理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其重要性往往被忽视。实际上,地理学在中国古代社会发展中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
地理探索活动源远流长
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国家博物馆舆图研究所所长汪前进指出,中国古代地理学虽然受限于古人的认知水平,但早在《诗经·大雅》中就有"既景乃冈,相其阴阳,观其流泉"的地理观察记载。古人不仅用眼睛观测,还会利用各种工具辅助观测,例如水则,用于记录河流的水文情况。
探险家的地理考察
汉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把西域的地理知识、风土人情和物产带回中原。晋代的法显,在旅行中写下的自传记载了很多域外地理信息。唐代玄奘撰写的《大唐西域记》是研究印度等国古代历史地理的重要文献,其从不同角度和不同侧面记载了西域各国的地理信息和社会状况。元朝的汪大渊,从泉州港出发,去了很多国家,最远曾达到今天非洲的莫桑比克。他基于这些经历写的《岛夷志略》,记录了200多个古国与地区的情况,使当时的人们对于世界地理有了更多的了解。
在所有探险家中,最有名的就是郑和。郑和受明朝永乐皇帝派遣前往东南亚和印度洋地区。他的船队七下西洋,留下了著名的海图《郑和航海图》与《星槎胜览》《瀛涯胜览》等地理著作。
徐霞客是中国古代最杰出的探险家,也是第一个系统考察喀斯特地貌的人。他对溶岩地貌名称进行拟定,认识到了溶岩地貌的发育特征,并分析了此类地貌的成因。此外,他还重新探讨了长江的源流问题,更正了原先的错误认识。徐霞客的一系列活动在中国地学史乃至世界地学史上都有很重要的地位。
系统化的地理学知识体系
汪前进介绍,中国古人已经具备一套把知识转化为体系的手段。定义是体系化的第一步。在我国的古籍记载中,已有对于一些地理概念的基本定义。如《管子·地图》最早定义了地图概念;《尔雅·释地》中记载的"大野曰平,广平曰原,高平曰陆,大陆曰阜,大阜曰陵,水中可居者曰洲",是对于地形的系统定义。
定义之后最重要的工作是分类。《禹贡》将九州土壤分成了10种;《管子》对地形进行分类,如将丘陵分成15种,还对水体做了具体分类,把干流叫做经水、支流叫做支水,支水之下还有谷水、川水、渊水。这些分类相当系统,与现代水文学并无很大差距。
古人的地理描述方式具有一定的定量思维。如在《楚辞·天问》中记载:"东西南北,其修孰多,南北顺橢,其衍几何?"《山海经》描述天地的大小是东西二万八千里,南北二万六千里。
此外,古人还发掘了现象之间的各种关系和规律。例如,唐朝时期所著的《相雨书》中有近170条谚语,这些谚语根据晕、虹、雷电和雾等现象对天气情况进行预测。古人还发现了潮汐和月球活动的联系,凭借《四时潮候图》,就能计算找到两者之间的对应关系。
地理学的社会功能
"地理学知识在古人的各种活动中发挥了巨大的支撑作用。"汪前进把这些作用称为地理学的社会功能。在具体的国家治理中,地理是政区边界划分、级别制定的基础。有学者总结出我国古代政区划界的两个原则是"山川形便"和"犬牙交错"。其中,"山川形便"就是指依据地理情况制定政区边界。山东、山西、河南、河北等地名就是地理学在政区划分中发挥重大作用的直接体现。
地理学还在国计民生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气象学是地理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农业生产离不开气象观测。中国古代很早就设立了气候观测机构。《秦律十八种》中规定,相关机构要向中央报告降雨情况。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和故宫珍藏着许多明清时期的报雨奏折。古人还积极研究土壤、季风的性质和规律,并且把这些知识应用到水利工程修建和农业生产之中。此外,中国古人积极吸收外来的地理知识和科学观念,到明清时期已经能绘制比较接近实际的世界地图了。
汪前进说,由于受时代和社会条件限制,古代地理学也存在许多局限性。例如专业学者较少,业余学者较多;个人旅行居多,科学探索较少;技术性较多,理论性较少;表面现象描述较多,深层探索较少;地球表层研究较多,地下深层研究较少等。当然,这些局限性并不能抹杀中国古代地理学取得的辉煌成就,也无法掩盖中国人对世界地理学的杰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