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墨制作技艺(曹素功墨锭制作技艺)
徽墨制作技艺(曹素功墨锭制作技艺)
徽墨制作技艺(曹素功墨锭制作技艺)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历经三百余年传承,不仅承载着中国书法艺术的精髓,更凝结了匠人精神的智慧结晶。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曹素功墨锭制作技艺不仅是一种制墨工艺,更是一段跨越时空的文化传奇。
徽墨制作技艺(曹素功墨锭制作技艺),上海市黄浦区地方传统技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曹素功”1667年创建于“徽墨”故乡安徽歙县的岩寺镇,在清代名列“徽墨四大家(曹素功、汪近圣、汪节庵、胡开文)”之首,有“天下之墨推歙州,歙州之墨推曹氏”之誉。清同治三年(1864年)迁到上海绵延发展。“曹素功”是中国制墨业的元老,也是中国历史悠久的传统老字号之一。
2011年6月9日,徽墨制作技艺(曹素功墨锭制作技艺)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编号Ⅷ-73。
历史溯源
曹素功于清康熙六年(1667年),在安徽歙县岩寺镇创设曹素功墨庄。其制墨技艺有炼烟、和料、制墨、模雕、翻晾、描金等。
同治年间(1864年),曹素功墨庄从苏州迁居上海。上海的大都市环境及海派文化的影响,使曹素功墨锭制作技艺开始创新,发展成具有海派特色的制墨技艺。从第九世孙曹端友开始就为海上书画名家定版制墨,而书画家也纷纷参与绘稿设计。由于墨模的镌模成为二度艺术创作,墨面的艺术风格与海派书画形成了同步,海派徽墨应运而生,相得益彰。1958年,上海制墨业胡开文、詹大有、查二妙堂等坊号归至曹素功一家,曹素功成为当代“海派徽墨”的代表。
工艺特征
曹素功墨锭制作技艺兼采徽曌各家之长而自成风格,有炼烟、和料、制墨、模雕、翻晾、描金等六大工艺一百多道操作工序,所出墨品“一点如漆,百年如石”。
工艺流程
曹素功墨锭制作技艺分为点烟、蒸胶、和料、制墨、翻晾、描金等多个步骤。古法制墨,工艺繁复,简直有些神秘莫测。技术要求严格,也非常消耗人工,因此成本很高。单从原料上讲,就有很多讲究,完整的徽墨制作工艺,需添加麝香、豹胆、熊胆、鹿茸、冰片、金箔、银箔等多种昂贵的原料。当然制墨的工场或家族,在原料的品种选配或数量比例上,都会有所出入,最后制成的产品也是各有特点。
这些步骤中,制墨是最为核心的工艺。“硬配锤击法”是制成优质墨锭所需要的独特工艺,通过手工使用几十斤的铁锤反复捶打,直至把墨料捶打成细糯均匀的状态。在工厂中,记者看到,年轻的非遗传承人们正一手持锤,一手搓墨,慢慢将“墨团”揉搓成条,再放进石楠木制作的墨模里精压成型。
此后还需经过每天的翻晾,根据墨锭的分量大小,经过4到12个月左右的时间,才能自然晾干,两斤四两的墨则要晾两年。
传承保护
传承价值
曹素功的墨锭制作技艺,发展历史绵长,继承脉缘清晰,创意鲜明独到。拿中国乃至世界(主要是日本、韩国及东亚地区)制墨行业来比较,曹素功的墨锭在历史、区域、工艺、产品、造型等方面都具有唯一性的特征,是21世纪中国和世界墨锭制作技艺的代表。它的产品除了具有书画工具和工艺品的功能以外,还具有历史、文化、工艺和经济价值。
传承状况
曹素功墨锭制作技艺是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但是由于老艺人的减少和后继乏人,生产工具损蚀(特别是明清的老墨模)及原料供应不足,墨锭市场消费群减少而逐渐衰落。曹素功墨锭制作技艺已有失传的危险,现存珍稀的明清时期墨模亟待抢救和保护。
传承人物
鲁建庆,1952年生,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项目名称:徽墨制作技艺(曹素功墨锭制作技艺)。
保护措施
从2008年开始,上海周虎臣曹素功笔墨公司与其上海墨厂担当“曹素功”的守护者,对“曹素功”的现代发展规划和品牌维护做了巨大的工作。2008年,该公司在市、区政府和新世界集团的支持下,建成了中国第一家以笔墨为主的3A级笔墨博物馆——上海笔墨博物馆,并免费开放。
2023年10月31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徽墨制作技艺(曹素功墨锭制作技艺)项目保护单位上海周虎臣曹素功笔墨有限公司评估合格。
2024年3月20日,文化和旅游部公布《2023—2025年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名单》,作为徽墨制作技艺(曹素功墨锭制作技艺)项目依托单位的上海周虎臣曹素功笔墨有限公司,被认定为“2023—2025年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
社会影响
重要活动
2023年3月18日,非遗体验新空间笔墨宫坊在上海市杨浦区军工路1300号开馆。“笔墨宫坊”拥有“周虎臣毛笔制作技艺”、“曹素功墨锭制作技艺”两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设有“非遗手作坊”、“墨模宝库”、“笔墨文博区”、“艺术交流中心”、“文创空间”“大师工作室”、“休闲互动吧”等区域。
本文原文来自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