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园园:心态平和是控制血压的关键
李园园:心态平和是控制血压的关键
“医生,我为什么年纪轻轻就得了高血压?”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理医学科,李园园医生经常遇到这样的患者。作为一位专注于心理医学的主治医师,她发现越来越多的高血压患者背后都隐藏着一个共同的原因——心理压力。
心理因素:高血压的隐形推手
高血压,这个曾经被认为是中老年人专属的疾病,如今却越来越年轻化。究其原因,除了遗传、饮食等传统因素外,心理因素的作用不容忽视。李园园医生指出,长期的精神压力、焦虑和紧张情绪,都会通过复杂的生理机制影响血压。
从西医的角度来看,当人处于压力状态时,身体会分泌肾上腺素和皮质醇等应激激素。这些激素会导致心跳加快、血管收缩,从而引起血压升高。如果这种状态持续存在,血管会逐渐失去弹性,最终发展成慢性高血压。
中医则从“肝阳上亢”或“肝气郁结”的角度解释这一现象。中医认为,情绪波动会影响肝脏的疏泄功能,导致气血运行不畅,进而引发血压升高。这种观点与现代医学中神经内分泌调节机制有异曲同工之妙。
心态平和:控制血压的关键
既然心理因素如此重要,那么如何通过调整心态来控制血压呢?李园园医生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学会放松
深呼吸、冥想和瑜伽等放松训练是缓解精神压力的有效方法。这些练习可以帮助激活副交感神经系统,减缓心跳,放松血管,从而降低血压。每天只需花费10-15分钟,就能带来显著的效果。
2. 适量运动
运动不仅能改善身体健康,还能调节情绪。研究表明,每周进行150分钟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如散步、慢跑或游泳,可以显著降低血压。运动时,身体会释放内啡肽,这是一种天然的“快乐激素”,能帮助缓解压力和焦虑。
3. 健康生活方式
规律的作息、健康的饮食和适度的运动是保持心情平稳的基础。减少高盐、高脂肪食物的摄入,增加富含钾、镁、钙的食物,如香蕉、菠菜和燕麦,有助于维持血压稳定。
4. 寻求专业帮助
如果自我调节效果不佳,可以考虑寻求专业的心理咨询或治疗。李园园医生建议,必要时可以在医生指导下使用β受体阻滞剂等药物,这些药物能有效控制血压,同时减轻焦虑症状。
结语:身心合一,全面管理
高血压的管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药物治疗和生活方式调整的双重配合。李园园医生强调,心理调节不是替代药物治疗,而是作为其重要补充。通过调整心态,患者不仅能更好地控制血压,还能改善整体健康状况,提高生活质量。
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我们常常忽视了内心的平静。李园园医生提醒大家,关注心理健康,及时疏导情绪,对于高血压患者来说尤为重要。只有身心和谐统一,才能真正远离高血压的困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