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二聚体:血栓诊断的新宠儿
D-二聚体:血栓诊断的新宠儿
D-二聚体是纤维蛋白单体经活化因子XIII交联后,再经纤溶酶水解所产生的一种特异性降解产物,是纤溶过程的标记物。其临床应用包括静脉血栓栓塞(VTE)的排除诊断、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的辅助诊断,以及在感染、手术、心衰、恶性肿瘤等疾病中的预后评估。此外,D-二聚体在COVID-19患者中的应用也得到了详细阐述,包括入院筛查、抗凝治疗指导和病情监测等方面。
D-二聚体的生成机制
D-二聚体是纤维蛋白单体经活化因子XIII交联后,再经纤溶酶水解所产生的一种特异性降解产物,是纤溶过程的标记物。其临床应用包括静脉血栓栓塞(VTE)的排除诊断、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的辅助诊断,以及在感染、手术、心衰、恶性肿瘤等疾病中的预后评估。此外,D-二聚体在COVID-19患者中的应用也得到了详细阐述,包括入院筛查、抗凝治疗指导和病情监测等方面。
临床应用
静脉血栓栓塞症(VTE)的排除诊断
D-二聚体检测结合临床风险评估工具可以高效地用于深静脉血栓(DVT)和肺栓塞(PE)的排除诊断。用于血栓排除时,对D-二聚体试剂、方法学等具有一定的要求。根据D-二聚体行业标准,结合验前概率要求阴性预测率≥97%,灵敏度≥95%。
急性主动脉夹层(AAD)的辅助诊断
急性主动脉夹层(acute aortic dissection, AAD)发病急,死亡率高,临床表现多种多样,易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s, ACS)、PE等严重疾病混淆。临床低度可能性患者D-二聚体阴性可以排除AAD;而临床高度可能性患者,应直接进行CT 血管造影,D-二聚体结果阴性不能排除AAD。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的辅助诊断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 DIC)是以出血及微循环衰竭为特征的临床综合征。不建议D-二聚体单独用于DIC的诊断,应结合其他凝血指标和血小板计数联合评估,连续动态监测DIC 患者的D-二聚体水平可为临床管理提供依据。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COVID-19)中的应用
D-二聚体水平升高是COVID-19相关凝血病最常见的特征。D-二聚体检测在COVID-19中有预后评估、VTE风险评估、抗凝治疗指导等多方面的应用价值。建议将D-二聚体作为COVID-19 患者入院常规筛查项目之一,入院时的D-二聚体水平有助于评估疾病严重程度和预后。
最新研究进展
恶性肿瘤患者通常会存在一种或多种与凝血系统有关的血液循环标志物异常。D-二聚体是特异性纤维蛋白降解产物,是凝血功能障碍的重要预测指标,主要反映血液高凝状态和继发性纤溶亢进。D-二聚体在肺癌患者中呈高表达,可用于判断患者病情的严重程度,同时在肺癌的预后评估、疗效预测、合并肺栓塞识别方面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D-二聚体作为一种重要的生物标记物,在静脉血栓栓塞(VTE)和急性主动脉夹层(AAD)的诊断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D-二聚体的定量检测,医生可以更准确地判断患者是否患有上述疾病,从而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这种检测方法因其高效、便捷的特点,已成为现代医学诊断中的新宠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