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反腐持续深化:320人被查,大数据助力精准打击
医疗反腐持续深化:320人被查,大数据助力精准打击
近日,云南省普洱市人民医院的一起设备采购腐败案件引发广泛关注。该医院在采购一台直线加速器时,设备价格被人为抬高至3520万元,其中1600多万元成为医院领导的回扣。这一惊人的腐败案例,再次凸显了医疗领域反腐斗争的严峻性和紧迫性。
面对医疗领域腐败问题,中纪委、最高法近期接连重拳出击,释放出强烈信号。11月10日,中央纪委国家监委官方网站发表《深度关注 | 让更多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一文,深入剖析了基层医疗机构在设备、耗材采购等环节存在的腐败现象。文章强调,纪检监察机关正积极行动,实施精准有效的监督,严厉查处基层医疗机构在设备采购、药品耗材供应及工程建设等核心环节的违法违纪行为。
11月26日,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重磅发布《本网评论 | 惩治“微腐败”须用铁拳头》一文,深度剖析医疗领域“微腐败”问题,指出其同样不容忽视。文章强调,这种“微腐败”广泛存在于教育、就业、医疗、农业农村等多个关键领域,具有量大面广的典型特征,必须予以严厉打击。
值得注意的是,近期曝光的基层医疗行业腐败案例令人触目惊心,其腐败程度丝毫不亚于大型医院。这反映出,基层医疗机构同样存在严重的腐败问题,必须引起高度重视。这一现实情况表明,反腐的锋芒已经直指基层医疗机构,中央正以坚定的决心和有力的举措,对基层医疗领域的腐败问题进行全面深入的清理整治。
12月9日,最高法发布《最高人民法院发布依法惩治“蝇贪蚁腐”典型案例》,其中包括依法惩处医保领域基层贪污犯罪案例。中纪委、最高法相继重锤出击,明确点名医疗反腐,这不仅是对医疗领域腐败问题的严厉警示,更是彰显国家严惩医疗腐败、净化医疗环境的坚定决心。一系列强有力的反腐举措接连出台,传递出医疗领域反腐斗争刻不容缓的强烈信号。
在医疗反腐的广度和精度不断提升的背景下,大数据和AI技术的应用成为重要助力。福建、重庆、江西等地陆续发布医药领域反商业贿赂合规指引,将销售费、推广费、设备捐赠等均定义为可能涉嫌商业贿赂行为。12月4日,中纪委发布《纪法百科丨党纪处分:警告》,对适用于警告处分的94条行为进行重申,“以讲课费、课题费、咨询费等名义变相送礼”,情节较重的,给予警告或者严重警告处分。
同时,外部监管也在加速升级,重要特征之一为检查端口持续前移。《关于印发2024年纠正医药购销领域和医疗服务中不正之风工作要点的通知》也提出,要开展公立医院专项审计,重点关注药械流通以及商业贿赂等问题。截至目前,山东、浙江、安徽、湖北等地已发布公立医院专项审计报告,包括违规线下采购、捆绑销售、定制招标等各类问题被密集曝光。
2023年医疗领域掀起力度空前的反腐风暴。今年以来医疗反腐覆盖面进一步扩大,从各大公立医院,到临床试验机构、医药研究所,再到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相关工作人员均被列入严查范围。据中新网不完全统计,截至12月2日,今年至少有320名医药卫生系统“关键少数”被查,其中有超160名医院院长或书记,涉及多家大三甲。
近日,甘肃省医保局发布《2024年基金监管工作购买第三方专业机构服务政府采购项目中标公告》。通过购买服务的方式,聘请5家第三方机构对全省医保基金使用情况展开省级飞行检查及专项检查。这也标志着新一轮医保基金检查即将展开。根据《公告》,本次甘肃省医保局采取“省级联络督导、市州交叉带队、第三方协助”模式开展,对全省14个市州分成15个飞检组(兰州市计划安排 2 组次,其余市州均为1组次)进行联合交叉检查,每组次飞行检查时间约 15 天,实现检查全覆盖。
为确保2025年全省医保飞检高效、有序推动。甘肃省医保局统一购买第三方服务,协助各飞检组开展检查。按照要求,在本次检查中,第三方机构主要负责供全面数据分析精准锁定疑点数据、飞行检查、专人驻点办公等。服务期限为自合同签订生效之日至2025年12月底完成,包含大数据筛查+现场检查。本次数据处理对象为:全省共现场综合检查经办机构14家,定点零售药店70家,定点医疗机构150家。其中,省级定点医疗机构10家、市级定点医疗机构28家、县(区) 级定点医疗机构42家、民营医疗机构70家。
在人员安排上,第三方机构须结合项目需要拟定实施团队人员名单,其中每组次需派出第三方机构专业人员10 名,其中大数据分析人员3名,财务审计人员2名,医学审核稽查人员5名。本次服务的工作时限自合同签订之日起1年内完成。也就是说,未来一年,在第三方机构和各类专家的加持下,全省大批医院将迎来一波医保基金的数据+现场“深度式”大检查。
除了政策和技术创新,具体案例的查处也是医疗反腐的重要组成部分。2020年12月,四川广安邻水县第二人民医院原财务科长谭旭投案,揭发了院长张晓明在药品采购、资金拨付等方面的贪腐行为。经过调查,张晓明涉案金额高达1400多万元,同时存在贪污和失职行为。此外,医院还存在药品耗材采购、支付货款、药品入库、处方开单等全链条式腐败。会计谭旭挪用公款2424万余元用于网络赌博。最终,张晓明被判有期徒刑16年,谭旭被判18年,出纳程文宇被判6年。
“医蠹”拔除,邻水县第二人民医院采购成本、群众就医成本明显下降。截至目前,邻水县医疗系统已有725人向纪委监委主动说清问题,上缴违纪款560余万元。经过系统治理,邻水县医疗机构药占比平均下降3至5个百分点。
北京大学健康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李玲指出,这类腐败行为严重损害了消费者利益,浪费了医保资金,破坏了医疗环境。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廉政研究中心副秘书长孙大伟表示,医疗领域是专业性很强的领域,也是相对封闭的领域,一旦形成“利益共同体”,就极易形成链条式的塌方式腐败。因此,对医疗领域的监督需要更为专业的知识和监督手段。
近年来,我国医疗反腐行动与医疗制度改革并行,医保控费、药占比、一致性评价、药代备案制、两票制、带量采购等一系列新医疗政策相继落地,推进新医改进入深水区的同时,也从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医疗腐败行为。有研究机构梳理了近十年来医药领域腐败的刑事案件判决书,发现2017年后,医药腐败的刑事案件明显下降。中国卫生法学会副会长郑雪倩表示,从梳理的2900多例案例来看,医药腐败刑事案件最多的时候是在2016年和2017年,从那个时候的600多件,到2018年、2019年逐渐下降,已经下降到100多件,到2021年的时候只有40多件。从这个数字上来看,我们反腐工作是有成效的。
这场医疗反腐风暴不仅有助于净化医疗环境,也将有效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提高医疗服务质量。随着中纪委、最高法的持续发力,以及大数据、AI技术的广泛应用,医疗领域的腐败行为将无处遁形,人民群众将享受到更加公平、透明、优质的医疗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