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万斤“大米龟”创纪录,泉州天后宫“乞龟”活动促进两岸交流
5万斤“大米龟”创纪录,泉州天后宫“乞龟”活动促进两岸交流
近日,泉州天后宫举办了年度“乞龟”民俗文化活动,吸引了大量市民和游客前来参观。这项传统民俗活动不仅展示了泉州丰富的历史文化,还加深了两岸同胞的情感交流。
“乞龟”民俗的历史渊源
“乞龟”活动在闽南和澎湖等地有着悠久的历史。每逢元宵节,当地一些寺院宫庙会举办盛大的灯会,摆放由糯米粉蒸制的大小米龟,供民众乞龟摸福。澎湖民间元宵节“乞龟寿”习俗流传久远,如今乞龟习俗已不仅仅是民众求子的一种寄托,更多的是祈求平安幸福和健康长寿。
2025年活动盛况
今年的“乞龟”活动规模空前盛大。泉州霞洲妈祖宫制作的“大米龟”重达5万斤,为历年来最大。活动将于农历正月十三正式开始,届时将准备超过2000个熟红鸡蛋及各种精美礼品,免费派送给前来参加活动的市民和游客。
泉州天后宫的历史地位
泉州天后宫始建于南宋庆元二年(1196年),是海内外妈祖庙宇中年代最早、规格最高的古建筑。天后宫建筑群保存有宋代构件和明清时期木构建筑,主体建筑分布于南北中轴线上,包括山门、戏台、东西阙、正殿、东西廊、寝殿、东西轩、四凉亭、两斋馆和梳妆楼等。泉州天后宫作为妈祖信仰文化物质载体,对促进海峡两岸文化交流具有重要作用。
两岸交流的重要平台
泉州天后宫在妈祖文化传播中占据核心地位。自2007年起,泉州天后宫与澎湖每年元宵联合举办“乞龟”民俗活动,影响广泛。泉州天后宫妈祖香火分灵遍及台湾,是海峡两岸众多妈祖宫庙的香缘祖庙。目前,世界五大洲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建有数以千计的天后宫,拥有两亿多的信众,泉州天后宫每年要接待来自四面八方的妈祖香客和进香团,在人类海洋发展史上产生了重大影响。
文化传承与未来展望
“乞龟”活动作为泉州天后宫的重要民俗活动,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它不仅是闽南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连接两岸同胞情感的纽带。随着时代的变迁,这一传统民俗活动在保留其文化精髓的同时,也在不断创新和发展,展现出旺盛的生命力和广泛的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