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糖不耐受≠告别牛奶!中国营养学会发布最新饮奶指南
乳糖不耐受≠告别牛奶!中国营养学会发布最新饮奶指南
近日,中国营养学会发布了最新版《乳糖不耐受与科学饮奶专家共识》,针对我国居民普遍存在的乳糖不耐受问题,提出了科学的饮奶建议。这一指南的发布,为众多乳糖不耐受人群带来了福音。
乳糖不耐受:一个被误解的健康问题
乳糖不耐受是指人体因小肠中乳糖酶活性降低,无法完全消化乳制品中的乳糖,从而引发的一系列消化道症状。其主要症状包括腹胀、腹痛、腹泻等,通常在摄入乳制品后30分钟至2小时内出现。
乳糖不耐受与牛奶过敏不同,它不是免疫系统反应,而是消化系统问题。牛奶过敏是由免疫系统对牛奶蛋白的异常反应引起的,而乳糖不耐受则是由于乳糖酶缺乏导致乳糖消化不良。
乳糖不耐受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种:
原发性乳糖酶缺乏:这是最常见的原因,与遗传因素有关。随着年龄增长,人体产生的乳糖酶逐渐减少,导致乳糖消化能力下降。
继发性乳糖酶缺乏:由肠道疾病(如胃肠炎、乳糜泻等)或某些治疗(如化疗)引起的小肠黏膜损伤,可导致暂时性乳糖酶缺乏。
先天性乳糖酶缺乏:这是一种罕见的遗传性疾病,患者几乎不能产生乳糖酶。
发育性乳糖酶缺乏:早产儿可能因肠道发育不全而出现暂时性乳糖酶缺乏。
乳糖不耐受的诊断方法
诊断乳糖不耐受通常需要进行以下检查:
氢气呼吸测试:通过检测呼出气体中的氢气含量来判断乳糖消化情况。如果乳糖未被消化而在结肠中发酵,会产生大量氢气。
乳糖耐受测试:监测饮用含乳糖液体后的血糖变化。如果血糖没有显著升高,可能表明乳糖未被有效吸收。
科学饮奶:乳糖不耐受者的解决方案
尽管乳糖不耐受会带来不适,但并不意味着必须完全放弃乳制品。中国营养学会的最新指南提供了多种科学饮奶方法:
选择低乳糖或无乳糖乳制品:市面上有专门针对乳糖不耐受人群的低乳糖牛奶和酸奶,这些产品通过预先分解乳糖,减轻了消化负担。
控制单次摄入量:建议每次饮用50-100毫升的乳制品,避免一次性摄入过多乳糖。
与其他食物同食:将乳制品与谷物、面包等固体食物一同食用,可以延缓胃排空,减少乳糖在肠道中的浓度。
逐步增加摄入量:从少量开始,逐渐增加乳制品的摄入,帮助肠道适应。
补充乳糖酶:市面上有乳糖酶补充剂,可以在食用乳制品前服用,帮助消化。
乳制品的营养价值不容忽视
乳制品是优质蛋白质、钙、维生素D等多种营养素的重要来源。根据《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每人每天应摄入300-500克奶及奶制品。然而,目前我国人均每日饮奶量仅为25.9克,远低于推荐量。
乳糖本身也具有重要的营养价值。研究表明,乳糖能促进钙、锌等矿物质的吸收,有助于骨骼健康。此外,乳糖还能促进肠道有益菌的生长,维护肠道微生态平衡。
对于乳糖不耐受人群来说,通过科学方法管理饮奶,既能缓解不适,又能获得乳制品带来的健康益处。例如,选择低乳糖乳制品,不仅能减少消化不良的症状,还能保证营养摄入。
饮食平衡是关键
在调整饮食时,乳糖不耐受者应注意补充其他富含钙和维生素D的食物,如绿叶蔬菜、坚果、豆腐等,以确保营养均衡。必要时,也可以考虑服用钙和维生素D补充剂。
乳糖不耐受并非罕见问题,通过科学的方法,完全可以实现既享受乳制品的美味,又保持身体健康的目标。让我们以开放的心态,重新认识乳糖不耐受,用智慧和科学的方法,为自己打造更健康的饮食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