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寺见证中日交流,何园个园展现园林艺术
大明寺见证中日交流,何园个园展现园林艺术
“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寄诸佛子,共结来缘。”公元742年,日本僧人荣睿、普照来到中国,邀请高僧东渡日本传授佛法。鉴真和尚听闻后,毅然决然地说:“为是法事也,何惜身命?诸人不去,我即去耳。”这句话,开启了他六次东渡的传奇历程。
鉴真和尚,这位扬州大明寺的住持,以坚韧不拔的意志,克服了重重困难,最终在双目失明的情况下成功抵达日本。他不仅传播了佛教戒律,还带来了大唐的医药、建筑、书法等文化,被誉为“日本律宗太祖”、“日本医学之祖”。这段历史,不仅彰显了鉴真和尚的崇高精神,也奠定了大明寺在中日文化交流中的重要地位。
大明寺始建于南朝刘宋孝武帝大明年间(457-464年),历经1500多年的沧桑。寺内建筑布局严谨,中轴线上依次排列着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藏经楼等建筑,两侧则有钟楼、鼓楼、方丈室、客堂等。大雄宝殿内供奉着释迦牟尼佛、药师佛、阿弥陀佛三尊大佛,两侧是十八罗汉,庄严肃穆。藏经楼珍藏着大量佛教经典,是研究佛教文化的重要资料库。
寺内的鉴真纪念堂,是为了纪念鉴真和尚而建。堂内供奉着鉴真和尚的坐像,两侧墙壁上刻有鉴真和尚东渡日本的浮雕,展现了他不畏艰难、传播佛法的壮举。每年都有许多日本僧人和游客前来朝拜,缅怀这位伟大的文化交流使者。
与大明寺的庄严不同,何园和个园则展现了扬州园林的精致与雅致。何园,又名寄啸山庄,建于清光绪年间,是扬州大型私家园林的代表作。园内建筑布局精巧,中西合璧,既有江南园林的秀美,又有西方建筑的开放。片石山房是何园的精华所在,相传为石涛和尚所叠。石涛是中国书画史上承前启后的大师,他的叠石技艺在片石山房得到了完美体现。山房内的假山曲折幽深,山洞、石室、石梁、石磴错落有致,宛如一幅立体的山水画。
个园则以四季假山闻名于世。园内用笋石、湖石、黄石、宣石叠成的春、夏、秋、冬四季假山,构思巧妙,各具特色。春山用笋石堆叠,象征春笋破土而出的生机;夏山用湖石堆叠,形成洞穴,象征夏日的清凉;秋山用黄石堆叠,象征秋日的金黄;冬山用宣石堆叠,象征冬日的雪景。四季假山不仅展现了自然山水的美感,也体现了中国园林艺术的精湛技艺。
何园和个园不仅是园林艺术的杰作,也是扬州历史文化的缩影。它们见证了扬州盐商的兴衰,承载了文人墨客的雅趣,更体现了中国人对自然美的追求和对生活的热爱。漫步其中,仿佛穿越时空,回到了那个“两堤花柳全依水,一路楼台直到山”的繁华年代。
大明寺、何园、个园,这三处古迹,如同三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扬州这座历史文化名城中。它们不仅展现了扬州的历史底蕴,也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无论是鉴真和尚的东渡壮举,还是石涛的叠石艺术,亦或是四季假山的巧夺天工,都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智慧和精神。这些文化遗产,值得我们细细品味,代代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