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60余起储能火灾敲警钟,新国标将实施提升安全标准
全球60余起储能火灾敲警钟,新国标将实施提升安全标准
近年来,随着新能源产业的快速发展,储能技术的应用越来越广泛。然而,储能安全问题也日益凸显。据统计,全球范围内已有超过60起储能火灾安全事故的明确报道。这些事故不仅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还威胁到了人们的生命安全。
以近期发生在北京的一起储能电站火灾为例:2024年4月16日,北京市丰台区一个储能电站发生起火爆炸,导致2名消防员牺牲,1名员工失联。这起事故再次敲响了储能安全的警钟。
储能安全问题主要源于锂离子电池的热失控。锂离子电池在过充、过放、短路等异常情况下,内部温度会急剧升高,引发电池燃烧甚至爆炸。随着储能电站装机规模的不断扩大,如何有效预防和控制这类安全事故,已成为行业发展的关键课题。
针对这一挑战,业内专家提出了多种解决方案。例如,通过在标准储能柜中设置电流传感器,可以实时监控电流信息,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并进行干预。此外,针对储能站的气体泄漏问题,可以采用固定点气体泄漏探测器,与消防系统联动,实现及时报警和控制。
从政策层面看,国家也正在积极完善相关标准和规范。自2024年7月1日起,新修订的《电力储能用锂离子电池》国家标准(GB/T 36276-2023)将正式实施。新国标对锂电池储能的性能及安全指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别是在电池单体绝热温升特性方面。根据新国标,电池在全寿命周期内发生热失控时,表面温度应高于90℃,同时不应起火或爆炸。
尽管技术进步和政策支持为储能安全提供了有力保障,但业内专家也指出,储能消防仍面临一些挑战。例如,集装箱式储能电站的消防系统设计需要平衡安全与成本的关系,过于复杂的消防设施可能会挤占电池空间,增加电站建设成本。此外,一些偏远地区的储能站维护保养成本较高,需要在设计时充分考虑其可维护性和可靠性。
根据国家能源局的数据,截至2023年底,全国已建成投运的新型储能项目累计装机规模达到3139万千瓦/6687万千瓦时,平均储能时长为2.1小时。2023年新增装机规模更是达到2260万千瓦/4870万千瓦时,较2022年底增长近三倍。随着新型储能电站装机规模的持续增长,储能安全问题将越来越受到重视,相关消防市场也有望迎来快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