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邮电大学计算机学院:从战邮学校到双一流高校的崛起之路
南京邮电大学计算机学院:从战邮学校到双一流高校的崛起之路
近日,南京邮电大学计算机学院在科研领域再传捷报。该校有机电子与信息显示国家重点实验室及化学与生命科学学院的汪联辉教授和罗志敏教授团队,在肿瘤放射免疫治疗领域取得重要进展,研究成果发表在国际顶级期刊《自然•通讯》上。这一突破不仅彰显了南邮在交叉学科研究领域的实力,也为其计算机学院的科研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
历史沿革:从战邮学校到双一流高校
南京邮电大学计算机学院的前身可以追溯到1942年创办于山东抗日根据地的战时邮务总局干部训练班。这所诞生于战火中的学校,见证了中国通信事业的发展历程。1958年,经国务院批准,学校改建为本科高校,正式更名为南京邮电学院。2005年,学校迎来重要里程碑,更名为南京邮电大学,开启了新的发展阶段。2013年,原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并入,进一步壮大了学校的办学实力。
学科建设:以电子信息为特色,多学科协调发展
南京邮电大学计算机学院现设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网络空间安全等本科专业,涵盖了计算机科学的多个重要领域。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获评B-,展现了其在该领域的实力。学校现有博士后流动站7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8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3个,形成了完整的本硕博人才培养体系。
师资力量:汇聚高层次人才,打造高水平师资队伍
学院拥有一支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现有教职工3000余人,其中博士生导师、硕士生导师1208人。专任教师中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比例为56.8%,具有博士、硕士学位的比例高达97.44%。学院还引进了江苏省属高校首位诺贝尔奖获得者,拥有中国两院院士(含双聘)8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6人,国家级海外高层次人才6人,形成了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
科研成果:创新引领,屡创佳绩
近年来,南京邮电大学计算机学院在科研领域取得了显著成果。近三年,学院获得省部级及以上科研成果奖60项,其中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等重要奖项。学院还获得了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一等奖、二等奖,以及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等荣誉。这些成果充分展示了学院在科研领域的实力和创新能力。
国际合作:开放办学,拓展国际视野
南京邮电大学计算机学院积极拓展国际合作与交流。2024年,学校在韩国首尔、日本东京、日本仙台成功举办海外人才交流会,吸引了超过110名海外博士参与。学院还是国际电信联盟首个学术成员,CDIO工程教育联盟成员单位,以及国际电信联盟亚太电信组织在华培训基地之一,这些都为学院的国际化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人才培养:培育英才,服务社会
学院在人才培养方面成果丰硕,培养出了一批在各自领域做出突出贡献的校友。例如,赵厚麟校友担任国际电信联盟秘书长,为全球通信事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马军胜校友现任国家邮政局局长,致力于推动中国邮政事业的发展;殷一民校友作为中兴通讯创始人,为我国通信设备制造业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柯瑞文校友现任中国电信董事长,带领中国电信在信息化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经过80余年的发展,南京邮电大学计算机学院已从最初的战邮学校,发展成为今天以电子信息为特色,工学门类为主体,理、工、经、管、文、教、艺、法等多学科相互交融的综合性重点大学。学院将继续秉承“厚德、弘毅、求是、笃行”的校训,为国家培养更多高素质人才,为我国的信息技术发展做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