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糖食品成瘾性堪比毒品,含糖饮料增加心血管疾病风险
高糖食品成瘾性堪比毒品,含糖饮料增加心血管疾病风险
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甜食和含糖饮料已成为许多人日常饮食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无论是工作间隙的一杯奶茶,还是午后的一块巧克力,这些高糖食品似乎总能给人带来片刻的愉悦和满足。然而,科学研究揭示了一个令人震惊的事实:高糖食品不仅容易让人上瘾,其危害甚至堪比毒品。
高糖食品的成瘾性:与毒品相似的大脑奖赏机制
研究表明,高糖饮食之所以让人难以抗拒,是因为它影响大脑奖赏回路的方式与毒品惊人地相似。当我们摄入高糖食物时,大脑会释放一种名为多巴胺的神经递质,产生愉悦和满足感。然而,这种感觉是短暂的,多巴胺水平很快就会下降,导致大脑感到无法满足,从而驱使身体渴望更多糖分。
这种成瘾机制与毒品的作用方式如出一辙。毒品同样通过刺激多巴胺的释放来产生快感,而长期使用会导致大脑奖赏系统的敏感性降低,需要越来越多的药物才能达到同样的效果。高糖食品也是如此,长期大量摄入会让人对糖的渴望越来越强烈,形成恶性循环。
危害远超想象:心血管疾病风险显著增加
高糖食品对健康的危害远不止于肥胖。瑞典隆德大学的一项研究对约6.9万名45~83岁的瑞典成年人进行了长达22年的跟踪调查,发现含糖饮料对心血管健康的负面影响远超其他形式的糖。频繁饮用含糖饮料会显著增加缺血性中风、心力衰竭、房颤和腹主动脉瘤的风险。
相比之下,适量食用甜食似乎对心脏健康有益。研究数据显示,将糖摄入量控制在仅占每日热量供能5%~7.5%的人,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反而较低。这可能与甜食的摄入方式和社交环境有关。甜食通常在社交或特殊场合享用,而含糖饮料则在日常生活中饮用频率更高。
为什么含糖饮料更危险?
含糖饮料的危害为何如此之大?研究人员认为,这主要与液体糖分的摄入方式有关。与固体糖相比,含糖饮料中的液体糖分带来的饱腹感较弱,更容易导致过量摄入。即便是未添加糖分的果汁,含糖量也与汽水相当,甚至更高。例如,一杯鲜榨苹果汁或橙汁的含糖量与等量的汽水相当,葡萄汁的含糖量甚至高于等量汽水。
此外,环境因素也起到重要作用。甜食通常在特定场合食用,而含糖饮料则更容易成为日常饮品。这种频繁的摄入模式,加上液体糖分的特殊代谢方式,使得含糖饮料成为心血管健康的隐形杀手。
如何控制糖分摄入?
世界卫生组织建议,成人和儿童每日游离糖的摄入量不应超过50克,最好不超过25克。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也强调,每天添加糖的摄入量应控制在50克以下,最好不超过25克。以常见的饮料为例,每250毫升可口可乐含糖26.5克,每250毫升雪碧含糖27.5克,一罐350毫升的汽水就含有约34克糖,几乎达到每日推荐摄入量的上限。
面对高糖食品的诱惑,我们需要提高警惕。了解其成瘾性和潜在危害,合理控制糖分摄入,选择更健康的饮食方式,才能真正享受美食带来的快乐,而不是成为糖的奴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