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度溺爱致男孩缺敬畏,专家建议母亲学会“适度退出”
过度溺爱致男孩缺敬畏,专家建议母亲学会“适度退出”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母亲的角色至关重要。然而,过度的亲密和溺爱可能适得其反,尤其是对男孩而言。从心理学研究到真实案例,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母子之间需要保持适当的界限,才能促进男孩的健康成长。
几个朋友聚在一起,孩子们迅速组成了一支玩游戏的小团队,只有闺蜜的儿子一直守在她身边。朋友劝说让他去跟其他小伙伴一起玩,但他坚持要和妈妈在一起,称“妈妈干嘛我干嘛”。
另一位朋友调侃说:“你都9岁了,还是这么依赖妈妈?”孩子听后生气地扭过头不理会。
闺蜜则安抚地摸了摸儿子的头,说他们之间喜欢黏在一起,并感到骄傲。这情景让我有些担忧。
我记起心理学家弗洛伊德的话,他提到男孩自然具有某种程度的恋母情结,但过度依赖母亲可能会影响孩子的成长。母子之间的亲密也需掌握分寸和界限。
事实上,闺蜜和儿子之间的问题早就显露出来。曾有一次我去她家做客,儿子一进门就责问闺蜜为何没有买他要的新鞋,甚至动手踢凳子,责骂闺蜜。尽管我想批评他,但闺蜜却以他是孩子的脾气为由加以包容。
这样的包容令我忧心,因为男孩需要清晰的规则和管理者。太多的溺爱会让男孩失去敬畏感和尊重,甚至导致对母亲的暴力行为。
类似的情况在其他地方也有发生,比如在一所学校门口,一个穿着校服的男孩公然对妈妈动手,不仅用力拽她的胳膊,还拳打脚踢,妈妈连连躲避。看不过去的家长指责男孩,但他却对路人破口大骂,直到有人逼迫他向妈妈道歉才止住。
刚刚那个极度嚣张的男孩,在路人家长的严厉斥责下,居然真心向妈妈道歉,并搀扶着妈妈离开。
这两位母亲面对孩子的挑衅和暴力,选择了忍让和宽容。
正是母亲无条件的包容和忍耐,导致了孩子今天的嚣张跋扈、不尊重长辈的行为。
俗话说得好:“惯子不孝,养尊处优败德。”
如果母爱没有界限,孩子就无法懂得敬畏和尊重。
教育专家王纪琼曾警告父母:
当孩子对你不屑一顾时;
当孩子对你说话不尊重时;
当孩子发脾气、对你不尊重时……
你必须留心,首先忽略当前情况,调整孩子的语气和态度,告诉孩子:
“请用礼貌的口吻跟我说话。”
没有原则的纵容和溺爱,换不来孩子的尊重。
只有让孩子明白母亲的底线在哪里,让孩子知道“母爱是有界限的,不会纵容一切”,孩子才能心存敬畏,言行有度,学会尊重父母。
母亲的过度控制
侵犯了男孩的成长空间
一个网友分享了自己的痛苦经历:
小时候,母亲总是偷看我的日记,搜查我的书桌。
我和同学出去玩,母亲总是跟着,生怕万一。
对我说话,总是下命令,从不询问我的意见,也不与我商量。
甚至连穿什么颜色的衣服,是先吃饭还是先喝汤这样的小事,我都要听她的。
她总是说,这都是为了我的好。
现在,我已经27岁了。我选择恋爱对象都得听她的,出门还是得回答一堆问题。
甚至去超市买菜,也得回来被盘问:“买了什么,花了多少钱?”
如果我不回答,她就会查看购物袋和小票,然后责备我:
“这个太贵了,为什么买?那个没用,浪费钱!”
我常常觉得自己毫无用处,不敢对未来抱有希望。
心理学家李雪曾说过:
“过度控制的父母自以为为了孩子好,实际上只是确保孩子一直处于被控制的状态。”
伦敦大学的研究表明:
父母的控制行为与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有关。父母控制欲强,孩子长大后缺乏独立性,依赖性强,幸福感低。
母亲的担忧和控制,并不会让孩子变得更好,反而会导致孩子成为永远长不大的“巨婴”,无法承担责任。
就像一个刚毕业找工作的大学生,在面试时HR问他:“能接受加班吗?”
他居然回答:“我得问问我妈。”
结果,他被淘汰了。
还有一个30多岁的男子,开车撞了外卖小哥。
事故发生后,他第一反应不是报警解决问题,而是跑去找妈妈哭诉:
“别抓我,我不是故意的。”
母爱如潮水,儿子依赖如影随形。
母性犹如猛兽,而男孩则温顺如羔羊。
然而,过分的亲密和过度的保护实际上是在束缚孩子的独立成长,阻碍了他们展翅飞翔的空间。
杨澜曾言:“母亲最大的成功在于让孩子成功地离开她。”
只有当母亲学会克制自己的控制欲望,尊重男孩成长的过程,学会放手,给予男孩独立处理事务和自主选择的机会,男孩才能学会自我管理,迈向独立,过上属于他们自己的生活。
养育出一个有出息的男孩
需要母亲三度退出
自然界有一种规律:
种植树木时,不可过于密集。若太过靠近,树木的枝叶相互纠缠,根系争夺阳光和水分。最终,两棵树都难以茁壮成长。
同样,养育男孩也是如此。
我们的男孩总有一天会承担起家庭的重担,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努力生存。过分的亲密和保护就像是一把双刃剑,伤害了我们自己,也会损害到孩子。
想要培养出有出息的男孩,母亲必须懂得适度,设立界限,学会适时地退出。
退出家务,让男孩学会自立和承担曾有人说:“不自理,难自立。”
自理能力和独立性是每个男孩都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
过分纵容孩子,不让他们尝试,只会养成惰性,让他们变成依赖他人的“巨婴”。
教育专家曾提到:
“如果你想做大伞,让孩子做小鸟,那么孩子永远只会是小鸟。
如果你让孩子做大伞,自己做小鸟,孩子就会学会独立。
男孩需要被使用,他们越被使用,就越能发挥出自己的潜力。”
溺爱的男孩会成为“废物”,而被使用的男孩却会成为“人物”。
母亲稍微“懒惰”一些,男孩就会有更多的锻炼机会。
母亲若肯花费男孩,他们就会更有自立和自信。
退出保护,让男孩去历练、去吃苦我的一个同事对自己儿子的教育方法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当他的儿子被一些调皮的同学拉去与其他班级的同学发生冲突时,结果被踢了几脚。
儿子心情低落,感觉自己受到了伤害,也被利用了,希望母亲能帮他转学。
然而,这位母亲没有答应他,也没有冲到学校解决问题,而是对儿子说:
“遇到困难时,逃避不解决问题,这是软弱的表现,要学会寻找解决的办法。”
随后,她的儿子反思了这次经历,意识到同学之所以利用他,是因为他从未学会拒绝。自此之后,他再也没有轻易答应过同学的无理要求。
另外一次,这位母亲的儿子去郊游,却忘记了带食物。
母亲没有提醒他,而是看着他饥肠辘辘地回家。
儿子从这次教训中学到了:“出门前要制定清单,并检查是否准备齐全。”
这位母亲经常说,与其永远为儿子挡风遮雨,不如让他直面生活中的挑战。
想想也是,如果母亲像割草机一样帮孩子除去一切困难,表面上是在保护他们,但实际上是剥夺了他们成长的机会。
一个从未历经风雨的男孩,无法在逆境中站稳脚跟。
一个从未尝过失败和挣扎的男孩,永远无法真正长大。
在该锻炼男孩的时候,别忍心保护;该让男孩吃苦的时候,别阻止。
只有让男孩去历练,学会自我解决问题,他们才能真正成熟,承担起责任。
让一个男孩自主选择,这是赋予他最重要的权利之一。
一名深受抑郁症困扰的男孩曾在网络上分享了他的经历。
尽管他在学业上表现出色,钢琴技艺超群,还有着惊人的阅读量,但他内心却充满自我怀疑,觉得自己毫无价值。因为他从未真正拥有过自己的选择权。
无论是学业还是生活,他总是在满足着家人的期待。就像是一根被提线操控的木偶,缺乏自主的喜好、情感和决定能力,最终导致了内心的压抑和痛苦。
心理学家武志红指出:“一个孩子如果始终被外界的期待所左右,他们将无法真正认识自己,最终可能会放弃追寻自我。”
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的自我意识和独立意识逐渐加强。他们渴望父母给予他们更多的自主权,让他们有机会去选择、去尝试,而不是被强行安排。
《养育男孩》中也提到:“男孩的成长过程是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没有捷径可循。”
过度的母子亲密关系可能会扼杀男孩的独立性。要培养出一个温暖、孝顺的男孩,就必须让他学会尊重和奉献;要培养出一个有主见、有勇气的男孩,就必须给予他选择的权利,让他们能够自主决定、经历和成长。
只有在母亲不过度干预、不越界的情况下,亲子关系才能更加和谐。这样男孩才能茁壮成长,成为真正坚毅、自信的男子汉。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