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人均4600元到4A景区:司莫拉的乡村振兴实践
从人均4600元到4A景区:司莫拉的乡村振兴实践
司莫拉,一个有着500多年历史的佤族聚居古村落,曾是远近闻名的贫困村。近年来,这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不仅成功摘掉了贫困的帽子,还被评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这个被誉为“幸福的地方”的佤族村寨,究竟蕴藏着怎样的魅力?
神秘而古老的佤族文化
走进司莫拉,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无处不在的牛头图腾。在佤族文化中,牛被视为吉祥和力量的象征。村里的佤族民俗文化陈列馆里,陈列着佤族祖先遗留下的农耕器具和历史文物,仿佛在诉说着这个民族的悠久历史。
佤王府是村里的标志性建筑,高高的门槛让人感受到昔日佤王的威严。这里不仅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浓缩,也见证了这个古老村寨的变迁。佤族人能歌善舞,每逢节日,村民们会身着盛装,跳起欢快的舞蹈,展示着他们对生活的热爱。
从贫困村到旅游胜地的华丽转身
2014年,司莫拉村民的人均年收入仅有4600多元,是三家村最贫困的一个自然村。转折发生在2016年,村里开始探索利用民族特色发展乡村旅游的路径。在保护好村寨原始风貌的基础上,实施了一系列改造工程,整个村寨面貌焕然一新。
2020年6月,村里成立了“司莫拉幸福佤乡旅游专业合作社”,全村72户家庭成为合作社成员。合作社采取“党支部+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将村民的零散土地整合起来,进行统一规划和管理,引导全体村民参与乡村旅游,发展多种业态。
特色旅游项目让村民吃上“旅游饭”
在司莫拉,最受游客欢迎的当地小吃要数“福囍粑粑”了。这种印有“福”字的大米粑粑,是佤族的传统美食。村民杨彩芹每天都会在火盆上烤制这种粑粑,最多的时候一天能卖出近300个。
合作社还建设了司莫拉大米粑粑加工体验基地,让游客亲手制作这种特色小吃,进一步增强了游客的参与感。每当夜幕降临,游客们还会聚集在村里的小广场,享受佤族篝火晚会的独特魅力。据统计,2020年以来,村里共举办了172场篝火晚会,不仅为村民带来了收入,也为游客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乡村振兴的“司莫拉模式”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村民选择留在家乡创业。合作社还组织村民参与景区保洁、安保等工作,帮助解决景区用工问题。此外,合作社引入了多个市场主体,完善了餐饮、咖啡等服务业态,为村子创造了良好的旅游氛围。
“近年来,村里的人均纯收入大幅增长至两万余元,集体收入也跃升至80余万元,这得益于全村的共同努力。”清水镇副镇长、三家村党总支书记赵家清表示,未来,司莫拉将拓展旅游业态,引入更多文化活动和娱乐项目,丰富游客的乡村夜生活体验。同时,挖掘传承乡村文化,将司莫拉佤族村建设成为既宜居又宜游的美丽乡村,让更多村民享受旅游发展的红利。
如今的司莫拉,不仅是一个充满民族风情的旅游胜地,更是乡村振兴的成功典范。这个曾经的贫困村,正以它独特的方式,讲述着一个关于幸福和希望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