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科大发布甲流指南:高热酸痛要警惕,48小时是治疗关键
华科大发布甲流指南:高热酸痛要警惕,48小时是治疗关键
近日,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发布了最新的甲流指南,详细解析了甲流的典型症状、如何区分甲流与普通感冒以及有效的治疗方法。这份指南不仅介绍了甲流的不同阶段症状,还提供了如何对症下药的具体指导,帮助公众更好地理解和应对甲流。专家们强调,及时识别症状并采取科学的防治措施对于控制甲流的传播至关重要。
甲流典型症状:高热、全身酸痛是关键
甲流是由甲型流感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其症状通常在感染后1-7天内出现,平均为2-4天。甲流的典型症状包括:
- 发热:常突发高热,体温可达39℃以上,并伴随寒战。
- 全身症状:头痛、肌肉酸痛(尤其是全身性)、乏力等明显不适。
- 呼吸道症状:咳嗽(多为干咳)、喉咙痛、鼻塞、流涕等。
- 其他症状:部分患者可能出现恶心、呕吐或腹泻。
华科大专家特别提醒,甲流的症状与普通感冒有明显区别。普通感冒主要以上呼吸道症状为主,如流鼻涕、打喷嚏、嗓子疼等,通常为低烧且持续时间短。而甲流则主要累及全身,最典型的症状是高热和全身肌肉酸痛。如果近期接触过同样高热、全身酸痛的人,自己感染甲流的可能性就更高。
疾病发展过程:48小时是关键
甲流的疾病发展过程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 初期(第1天):轻微症状如喉咙痒、乏力,易被忽视。
- 加重期(第2-3天):高热、咳嗽、喉咙痛、肌肉酸痛等症状逐渐加剧。
- 高峰期(第4-5天):病情达到高峰,可能伴有呼吸困难等严重表现。
- 恢复期(第6-7天):体温下降,呼吸道症状缓解,但体力恢复较慢。
专家强调,发病48小时内是治疗的关键时期。在这个时间段内使用抗病毒药物,可以显著缩短病程并减轻病情严重程度。如果高危人群没有在48小时内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可能会发展成肺炎、肌炎、白肺等重症。
科学治疗:特效药物使用指南
针对甲流,目前有专门的特效药物,包括奥司他韦和玛巴洛沙韦。这些药物能够快速起效,阻止病毒复制,迅速缓解症状。
- 奥司他韦:用于成人和1岁及1岁以上儿童的甲型和乙型流感治疗。成人和13岁以上青少年的推荐口服剂量是每次75毫克,每日2次,共5天。1岁以下儿童用药剂量根据体重和月龄进行调整。
- 玛巴洛沙韦:用于健康的成人和5岁及以上儿童单纯性甲型和乙型流感患者,或者存在流感相关并发症高风险的成人和12岁以上儿童流感患者。
在用药规则上,这些药物应在确诊后及早使用,原则上最好在发病后48小时内使用。同时,专家也提醒,这些药物是处方药,服用需要严格遵照医嘱,不能盲目使用和滥用。
预防措施:疫苗接种是关键
注射疫苗是预防甲流的一个重要手段。一般每年9月、10月后会开启冬季流感疫苗的接种工作,根据前一年的病毒流行株确定当年的疫苗成分,这在一定概率上能覆盖一般常见的流感病毒类型。流感病毒易感人群、有基础疾病的人群、老年人应要重视接种流感疫苗。由于病人感染往往是由周边人感染所致,建议这些人群的家属也要尽早注射疫苗。
此外,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也是预防甲流的重要措施。包括勤洗手、戴口罩、避免接触感染源等。在甲流高发期,尽量避免前往人群密集的公共场所,减少感染风险。
华科大专家提醒,虽然甲流具有自限性,多数人可在一周左右康复,但儿童、老年人及慢性病患者需警惕并发症。如果出现疑似甲流症状,特别是持续高热或全身酸痛,应及时就医并进行抗病毒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