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育助力心理健康,俞国良教授这样说
美育助力心理健康,俞国良教授这样说
近日,中国人民大学心理研究所所长、教授俞国良在接受《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杂志专访时表示,美育不仅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重要手段,更是促进心理健康的有效途径。通过艺术教育等活动,美育可以帮助学生调节情绪,提升心理素质,实现身心和谐发展。这一观点引发了广泛关注,许多家长和教师表示将在日常教学中更多融入美育元素,以全面提升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美育:心理健康的重要养料
俞国良教授指出,美育是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养料。美育是审美教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内容,通过音乐、美术、舞蹈、书法等美的艺术形式的教育,引导学生感知美、理解美、欣赏美,进而能够创造美,满足人的审美需求,激发人的积极的审美情绪,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元,丰富人的精神世界,陶冶人的情操,塑造美好心灵。
这一观点得到了教育部等十七部门联合印发的《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专项行动计划(2023—2025年)》的支持。该行动计划明确提出,要通过五育并举促进心理健康,强调以德育心、以智慧心、以体强心、以美润心、以劳健心。这为学校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方向和思路。
五育并举:心理健康教育的新路径
西北师范大学校长、教授王占仁表示,现阶段引发学生心理问题的原因多为学业问题、自我认识、人际关系和家庭成长环境等,这些因素阻碍了学生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传统以成绩为评价标准的教育理念已经不符合新时代的需求,要想让学生得到全面发展,就必须从多维度预防和解决心理问题。
琼台师范学院党委书记吕治国强调,心理健康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体现,也是蕴含在五育之中的内在要求。五育是一个有机整体,其中的每一个“育”在地位上是平等的,在功能上是独立的,且各有侧重,彼此之间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共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如果只强调某一个方面,而忽视其他方面,则不利于人的全面发展,不仅无法发挥出其在促进心理健康方面的作用,甚至会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
美育在实践中的具体成效
杭州师范大学弘一大师·丰子恺研究中心的李佳、刘琴在2023中国美育研究综述中指出,音乐作为一种以声音为表现手段的艺术形式,是主体心理结构、生活阅历、知识结构等的外化。音乐是人类情感表达与体验的重要部分,通过音乐进行美育,旨在提升受教育者对音乐的细腻的感受力、深刻的洞察力和鉴赏力,以及通过音乐理解文化的能力。
例如,在音乐教育与审美素养的提升方面,研究者刘海燕指出,传统音乐教学的三中心(课堂、课本、教师)论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学生的自主性,因此教师在课程设计上要更多地侧重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利用创新性教学在看似“无形”的过程中提升学生的创造力。
此外,研究还发现,通过民族音乐进行的音乐美育,不应仅限于技巧训练,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通过体验音乐把握背后的文化内涵,增强对不同民族文化的尊重与理解,促进文化的多样性和包容性。
心理健康与身体健康:相互影响的关系
一项发表在《美国心脏协会杂志》2024年4月刊的研究进一步证实了心理健康与身体健康之间的密切关系。研究发现,治疗焦虑和抑郁能显著降低心脏病患者的死亡率、急诊次数和再次住院风险。具体数据显示:
- 死亡风险:仅心理治疗降低48%,仅抗抑郁药降低30%,心理治疗+药物降低64%
- 急诊风险:仅心理治疗降低53%,仅抗抑郁药降低31%,心理治疗+药物降低74%
- 再次住院风险:仅心理治疗降低49%,仅抗抑郁药降低58%,心理治疗+药物降低75%
这一研究结果再次强调了心理健康的重要性,而美育作为促进心理健康的重要途径,其价值不容忽视。
呼吁重视美育工作
俞国良教授强调,如何全面确立心理健康教育在五育并举中的重要地位、作用和价值,积极应对心理健康教育面临的挑战,寻求高质量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涵式发展,是值得我们深思和探讨的问题。
当前,许多学校已经意识到美育的重要性,开始增加美育课时,引入多样化的美育形式。各地教育部门也加大了对美育教师的培训力度,举办了形式多样的美育教师培训班和研讨会,提高教师的美育素养和教学水平。同时,学校积极引进艺术专业人才,充实美育师资队伍,确保美育教学质量。
然而,正如王占仁校长所指出的,心理健康教育与五育的融合仍不深入,学校内部的协同机制效率较低,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资源投入有限,部分教师对其重视程度还不够。未来,还需要不断提升五育教育,科学有效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成长。
美育是塑造学生健全人格、提升心理健康的重要途径。通过音乐、美术等艺术形式,美育能够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培养审美意识,陶冶情操,塑造美好心灵。在当前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凸显的背景下,加强美育工作,推进五育并举,已成为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的重要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