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美胃肠病学会指南:胰腺炎诊断治疗迎来重大更新
2024年美胃肠病学会指南:胰腺炎诊断治疗迎来重大更新
2024年,美国胃肠病学会(ACG)发布了最新的《急性胰腺炎诊治指南》,对胰腺炎的诊断和治疗策略进行了重大更新。这些新指南基于最新的临床研究和证据,为医生提供了更精准的诊断方法和治疗建议,有望改善患者的预后。
急性胰腺炎:一种不容忽视的消化系统疾病
急性胰腺炎是胰腺的急性炎症,主要表现为突发的上腹部疼痛,可能向背部或胸部放射。这种疾病在美国的发病率逐年上升,已成为消化系统疾病中导致住院的最常见原因之一。据统计,约80%的患者表现为轻症,通过支持性治疗可完全康复;然而,约20%的患者可能发展为重症,出现胰腺坏死或器官功能衰竭等严重并发症,甚至危及生命。
诊断方法的重大更新
影像学检查:CT不再是首选
在新指南中,最引人注目的变化之一是影像学检查策略的调整。以往,CT扫描常作为急性胰腺炎的常规检查手段。然而,新指南建议不再将CT作为入院时的常规检查项目。这一改变基于以下考虑:
- CT扫描的辐射暴露和造影剂使用可能带来额外风险
- 在疾病早期,CT的诊断价值有限
- 不恰当的CT检查可能导致过度治疗
新指南建议,只有在以下情况下才考虑进行CT检查:
- 临床症状持续不缓解超过48-72小时
- 需要评估并发症(如胰腺坏死)
- 需要排除其他疾病
对于需要影像学评估的患者,磁共振成像(MRI)和超声检查成为更推荐的选择。这些检查方法不仅能够提供详细的胰腺图像,而且没有辐射风险,更适合在疾病早期使用。
实验室检查:淀粉酶和脂肪酶的动态监测
血清淀粉酶和脂肪酶的测定仍然是诊断急性胰腺炎的重要指标。新指南强调了这些酶的动态变化在诊断中的价值:
- 血清淀粉酶在发病后1-2小时开始升高,8-12小时达到峰值,持续24-72小时
- 血清脂肪酶在发病后24-72小时开始升高,持续7-10天
通过监测这些酶的水平变化,医生可以更准确地判断病情的发展和治疗效果。
风险评估与分级
为了更好地预测疾病的发展和预后,新指南推荐使用Ranson评分和BISAP评分系统。这些评分系统基于患者的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结果,能够帮助医生识别可能发展为重症的患者。
- Ranson评分:包括年龄、白细胞计数、血糖水平等多个指标
- BISAP评分:包括血尿素氮、意识状态等指标
研究显示,这两个评分系统在预测疾病严重程度和预后方面具有较高的准确性,但两者之间没有显著差异。医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使用。
早期管理策略
液体复苏:早期积极补液至关重要
新指南强调了早期液体复苏在急性胰腺炎治疗中的重要性。建议在诊断后立即开始补液治疗,使用乳酸林格液等平衡盐溶液。补液速度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调整,既要保证足够的组织灌注,又要避免液体过载。
营养支持:早期喂养改善预后
营养支持是急性胰腺炎治疗中的另一个关键环节。新指南建议:
- 对于轻症患者,应在发病后24-48小时内开始口服低脂饮食
- 对于重症患者,应尽早开始肠内营养支持
- 尽量避免使用静脉营养,除非患者无法耐受肠内营养
特殊情况的处理
胆源性胰腺炎:及时处理胆道问题
胆源性胰腺炎是由于胆囊结石等胆道疾病引起的胰腺炎,约占所有病例的40%。新指南建议:
- 对于无并发症的胆源性胰腺炎,应在病情稳定后尽快进行胆囊切除术
- 对于伴有胆管炎的患者,应在24小时内进行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
- 对于没有胆管炎但影像学检查发现胆总管结石的患者,也应考虑进行ERCP
2024年ACG指南的发布,为急性胰腺炎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最新的循证医学依据。通过优化影像学检查策略、加强早期管理以及合理使用评分系统,医生能够更精准地评估病情,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从而改善患者的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