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2024霍普杯竞赛聚焦城市密度,王澍担任评委会主席

创作时间:
2025-01-22 07:42:59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2024霍普杯竞赛聚焦城市密度,王澍担任评委会主席

“UIA-霍普杯国际大学生建筑设计竞赛”始于2012年,由国际建筑师协会(UIA)任国际主办,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城市·环境·设计》(UED)杂志社任主办单位,是由霍普股份独家赞助的面向国际建筑高校大学生的年度建筑设计竞赛,已成功举办十二届。每届竞赛的评委会主席由一名国际著名建筑大师担任,竞赛评委为来自国内外的著名建筑师及学院院长。相较于建筑教育循序渐进的基础性培养,设计竞赛引导学生以全新的方式进行思考以提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同时也成为发现建筑精英的推手。

期待已久的2024UIA-霍普杯国际大学生建筑设计竞赛题目新鲜出炉啦!本届霍普杯由2012年普利兹克建筑奖得主、中国美术学院建筑艺术学院院长、法国建筑科学院外籍院士、建筑学家、建筑教育家、建筑设计师王澍担任主席并拟定题目,评委会执行主席是崔愷。下面雅筑国际教育的小编就和大家分享本次竞赛相关信息及报名要求。

竞赛主题/题目

演变中的建筑

Competition Theme: Architecture In Transformation

空间重构——重建城市密度

Spatial Restructuring: Reestablishing Urban Density

设计背景
中国城市发展已进入全面城市更新的重要时期,城市建设已由大规模增量建设转为存量提质改造和增量结构调整并重。政府的这个判断,明确了大拆大建的城市发展阶段的结束,也是及时的纠偏。

过去三十年中国城市的发展模式是典型欧美城市郊区扩张模式,这种粗糙模式一方面蕴含未来可能爆发的严重社会问题,另一方面,对中国各地经历数千年积淀形成的固有优秀传统城市肌理、密度与文化造成毁灭性破坏。所以,必须让各地城市认识到:城市与乡镇更新不是各地城市与乡镇因为建设土地受限不得不采取的发展策略,而是重建中国自我城市文化、推动真正的城市文化复兴的一条必须走的路径。这个认识的前提是对中国城市文化濒临崩溃的危机感。

但是,简单的保留原状几乎是不可能的。无论从更新的成本考虑,还是从保护城市的肌理、密度考虑,例如开发强度是否能够突破,能够突破到什么程度?在城市与乡镇资金负担严重的情况下,如何平衡保护与发展的冲突?如果城乡肌理保护是不可以突破的底线,如何解决历史老城区与乡镇街道细密,地块细碎导致的建设不方便?老城区与老乡镇建筑密度高,也因此形成特有氛围与人气,如何解决原有城市规划规范、建筑规范、消防规范与这种状况的冲突?如何界定什么需要保护?城乡更新的保护范围从文化记忆和生活形态保护的角度出发一定会突破以往历史建筑的保护范围,这个范围具体如何界定?更新就意味着建设,为了平衡资金就往往意味着加大强度的建设,这种建设是要套保护性法规还是新建筑法规?高密度街区如何实现生态街区建设?如果说城市人气和服务业需要足够的密度,高密度街区在有大量居住功能的情况下如何做到最大程度的开放?这些是建筑更新设计在一开始就必须考虑的基本问题。

如果城市更新的底线要求,坚持 “留改拆” 并举、以保留利用提升为主,鼓励小规模、渐进式有机更新和微改造,注重生态修复,防止大拆大建。那么,下一步中国城乡规划建设全面转向以城乡更新为主,意味着现有设计院的短期、快速、大团队、统一规划、一次性设计、过度商业化、套路化的工作模式全面失效。

建筑师需要重新设想一种混合了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双重标准和深度的设计方式。在自己所在城市高密度老城区选择一个500米见方的区块,以城市路网肌理、密度原则上不可改动为前提,与居民充分沟通,慎重考虑“留、改、拆”的对象,按照5千人的居住密度重构一个居住和服务业混合的开放街区和生态街区。并在设计一开始就同时思考什么是合适的实施策略和建造方式。

这应该是一种仍然保有城市记忆的状态。

提交要求

作品提交

截止日期

注册报名截止时间:2024年9月20日24:00(北京时间)(每组200元人民币); 作品提交截止时间:202410月10日24:00(北京时间); 作品评审时间:2024年11月;

竞赛提交邮箱:UEDmedia@163.com

报名要求

本竞赛采取国内外高校学生自由报名、公开竞赛的方式。经教育部认证的建筑及相关专业学生【含全日制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全日制及含 2022年之后的非全日制研究生)、全日制博士研究生及2024年毕业的学生】以个人或小组形式参赛,每组成员不超过4人;参赛选手所属高校不得超过两所,且作品来源为该报名院校;指导教师须为高校在职教师,且不超过2名。

奖项设置

一等奖1组,获奖证书+奖金10万元人民币(含税); 二等奖3组,获奖证书+奖金各3万元人民币(含税); 三等奖8组,获奖证书+奖金各1万元人民币(含税); 优秀奖若干组,颁发获奖证书; 优秀指导教师奖若干,颁发获奖证书。

2023-2015年一等奖获奖作品

2023年一等奖作品《The daily routine of the light光的日常》



设计团队的选址位于广东省普宁市“阳光城”小区。在高密度城市蔓延背景下的今天,对居住于此的人们造成了一定的困惑和身心影响。设计团队希望通过这项研究性的设计来改变这一现状,在不“大拆大建”的同时考虑多种因素,从而实现“至美而生”的最高人居理想。经过分析与研究,设计团队注重“心理健康”,使大众回归到对真实生活的感受,在兼顾理性的指标的同时也关注感性的人文要素,并制定了一种适宜操作的策略与法则去实现“至美而生”。

2022年一等奖作品《Cybernature复得返自然》



城市是多维结构集聚的人工系统,物质、能量、信息在不同的维度高效传输,单向的物质、能量输入输出是城市与周边自然环境的机械联系。乡村是自然系统的一环,其顺应生物学逻辑有机的融入生物圈物质与能量的循环中,低下的生产效率与匮乏的技术创新使其陷入单向哺育城市的困境。

方案选址于亚热带气候区城市深圳的南头古城,设计道法自然,将乡村竖向分层与城市多层空间叠合。提炼不同地域城市居民塑造“微自然”的模式,利用模块化方式于城市竖向多层空间之上,构建物质与能量的多级利用系统。该系统共三层,通过各层种植单元的大小疏密以及不同层级之间的叠合调控下部城市物理环境。此外根据城市空间开敞度以及结构需要布置竖向承重节点,根据功能分为拔风塔、雨水收集塔,农作物管理塔。三层界面与功能塔协同作用,实现城市多层空间与物质能量的多级利用的结合。

2021年一等奖作品《Civilization to the years花枝弥漫》


本方案将“教育产业”作为乡村振兴的切入点,旨在以“自然教育”作为乡村的第四产业,将教育植入乡村,在自然环境中建立新型乡村课堂,使学校的功能散布于大地各处,来自城市和乡村的人群相互学习。教育产业同时为村民带来收入,激活乡村,传承文化,保护自然。并且针对乡村的多样性,团队提出了一套具有一定普适性的应对策略——特色课程表。首先对乡村的人文、自然、产业条件及发展潜力等条件进行量化评估。同时,设计十门可以表征乡村特点的特色课程原型,沿用乡村量化体系对这十门课程进行评估。将两部分量化结果比对便可以得出一套最适合乡村特点的特色课程表。最后,融入乡村地域性的思考,对原型进行地域性改造。这些课堂不但服务当地留守儿童,也吸引城市儿童。两种孩子在课堂中相遇,而乡村与城市得以用一种和谐的方式相互补足、共同发展。

2020年一等奖作品《古城起搏器》

本次设计位于西安古城内部,根据旧城原有基地建筑的交通过道狭小和低密度等问题,我们将以一种全新的建筑布局来对基地进行改造和创新。在居住组团层面上,为了在一个新的城市中营造出原有居民熟悉的氛围,新的建筑平面的构成,将提取原有城市肌理,并且通过灰空间、层叠堆积等手法解决过道狭小问题。在城市层面上,将不同的居住组团按照原有平面肌理构成后,依照不同人群对环境和建筑空间的不同需求,将各个居住组团合理分布在整个建筑骨架上,从而完成建筑功能划分。

2019年一等奖作品《雾隐潇湘》



设计的思路来源于南宋画家米友仁的《潇湘奇观图》局部——作者仅仅用水墨就描绘出了江南地区的烟雨的景象,人与自然环境在朦胧的空间中和谐相处,空间被烟雨模糊了界限。在日益发达的都市化的今天,人类与自然环境越来越疏远,我们越来越难以寻觅这样的江南景象,于是我们希望通过建筑的手段来重新实现画中的景象。

2018年一等奖作品《埃乌特洛比亚》

如果有一天,埃乌特洛比亚的居民厌烦了,再也忍受不了他们的工作、亲属、房子、街道、债务等,全城市民就决定迁移到邻近那座一直在等待他们的崭新的空城里,在那里,每个人都开始从事新的职业,娶一位新的妻子,打开窗户就能看见新的景致,每晚跟新的朋友做新的消遣,谈新的闲话。他们的生活在一次次搬迁中不断更新,因为他们的社会是有序的,人们的财富和地位没有多大差别,多样化的生活保障了人们的多姿多彩。这个城市最尊崇的无常之神墨丘利造出了这种暧昧的奇迹。

2017年一等奖作品《隐于市》

我们赋予了这栋建筑两种截然不同的面孔,向城市的一侧用一个纯净的方形混凝土盒子融入城市中千篇一律的“盒子建筑”,使得它并不会像其他刻意追求自然形态的建筑一样给人“虚伪”的感觉。而向内的一侧则以纯粹的岩石覆盖,用没有规律地拼合制造出了原始的“山”的质感。与此同时在其内部岩石上有节制地嵌入白色盒子,暗示了外部城市的存在。

2016年一等奖作品《“Love village(爱之聚落)”》


爱情旅馆作为一种建筑类型有着自己的固有模式(或说是本身固有的情节剧本,行为活动的设置)。通常,它是一个排遣欲望与需求的场所。在我们的方案中,“爱”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借用马尔库塞的爱欲理论,爱欲不仅是性爱之欲,而是可以演化为多种形态的生命本能,爱欲的追求是完整与和谐的理想。我们认为,作为建筑的爱情旅馆亟需解构并重构。理想中的爱情旅馆应是一个乌托邦式的空间,它能为人类的进一步解放提供可能。这将是一个人类创造力的乐园,是揭示尚未被普遍化的爱欲的场所。因此,许多事件,运动,故事及计划将会在这样一个爱情旅馆的方案中发酵。或者更确切地说,这里将成为一个“爱之聚落”,在这里,有着不同背景的人们共享群体生活以及爱欲所带来的同样的快乐。

2015年一等奖作品《A Campus as an Extension of the City》涉谷之景——作为城市延伸的校园



该提案希望令涉谷隐而不见的建筑形式显形。城市中可以传递“奥(日语,涵义见后)”的概念的微小、次要的元素汇聚在一起,就获得了一种完整性,涉谷正是由此形成,一座校园作为城市延伸也应运而生。涉谷充满了出其不意的精彩。在这里,人们可能会被过去未曾注意过的事物吸引——它们可能源自涉谷的城市肌理,一般人不得其门而入。这些城市元素尽管呈碎片性,却有内在的统一,它们过去隐藏起来不为人所知,现在却组合在一起构成了校园。

竞赛的锣鼓已经敲响,来自国内外的评委大师已经准备就绪,你和小伙伴们还等什么,快快行动起来,登录霍普杯官方网站:http://hypcup.uedmagazine.net/注册报名吧!

更多艺术设计留学资讯请关注雅筑国际教育 或公众号 Arch-NAAB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