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寨地质公园:生态保护的绿色答卷
天堂寨地质公园:生态保护的绿色答卷
天堂寨地质公园位于大别山腹地安徽省金寨县的西南部,集国家森林公园、大别山国家地质公园主园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一体。景区秉承“保护第一、有序开发,尊重原始、体现自然”的理念,努力完善生态文明体系建设,确保园区山水不受侵袭。旅游扶贫精准到位,多举措带动周边乡村实现旅游脱贫、旅游致富。
天堂寨园区总面积120平方公里,最高峰海拔1729.13米,森林植被覆盖率高达96.5%,现有野生植物1487种,动物634种。其生态系统保留了大量古老孑遗、珍稀濒危和特有物种,是中国七大基因库之一,也是华东地区最后一片原始森林。在处理后续开发利用与自然保护间的平衡上,天堂寨景区做了大量的工作部署。
环境保护全员出动,配合地方林业派出所做好各项护林工作。不定期召开全员护林工作会议,观看警示片,指派专人参加消防部门组织的护林防火工作学习。园区内各节点安排专人值守,保护林区资源不流失、环境卫生不受污染。2018年共制止游客采挖保护区内珍稀植物十五起;制止游客捕捞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大鲵四起,其中行政处罚一起;园区入口截留入山火源数百件。
严控入园人数,保护生态环境。根据检票入园人次采取暂缓售票或暂停售票措施,确保入园人数在可控范围。重要保护区域设置空气检测、远程监控系统,有效防止游客进入,杜绝人为环境污染。
濒危保护植物挂牌认领制。由林业专家、外聘GPS定位人员、园区工作人员组成工作组,对园区内濒危、保护植物登记造册,准确标记每颗保护植物的树种、树龄、GPS区位。靠近步道等易损坏位置保护植物由工作人员挂牌认领,定期查看养护。
核心区居民全部搬迁至缓冲区外,缓冲区居民逐步迁出。首批虎行地小商店、办公室、原著居民于2010年前完成搬迁,拆除建筑物近万平方米,第二批原管理处职工宿舍、办公楼、经营商户于2015年完成外迁工作,镇区规划职工安置小区,园区大门外建设旅游商品一条街,让职工有房可住、商户有铺可依。确保园区建筑拆除外迁工作稳步扎实推进。
天堂寨地质公园不仅注重生态保护,还致力于地质遗迹的保护。园区内有多处独特的地质景观,如雷劈石、瑶池等。雷劈石是一块巨大的花岗岩,因自然风化和重力作用形成的裂隙,民间传说为雷电所劈。瑶池则是一个天然形成的淘蚀洞穴,呈椭圆形,深约1米,是新构造运动的遗迹,传说为王母娘娘沐浴之处。
这些地质遗迹不仅具有重要的科研价值,也是开展地质科普教育的重要资源。天堂寨地质公园通过设置解说牌、开展科普活动等方式,向游客普及地质知识,提高公众对地质遗迹保护的认识。
天堂寨地质公园的生态保护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2017年,景区带动地方增收约1.68亿元,为周边乡村振兴奠定了坚实基础。同时,景区的生态环境持续向好,生物多样性得到有效保护,成为名副其实的“植物王国”和“动物乐园”。
未来,天堂寨地质公园将继续坚持生态保护优先的原则,探索更加科学有效的保护措施,同时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发展生态旅游,实现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双赢。我们呼吁社会各界关注和支持天堂寨的生态保护工作,共同守护这片珍贵的自然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