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三九天里,腊八粥和庙会才是主角

创作时间:
2025-01-22 09:08:55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三九天里,腊八粥和庙会才是主角

“三九四九冰上走”,一年中最冷的时节到了。然而,寒冷并没有阻挡人们追求温暖的脚步。在这个时节,一碗热腾腾的腊八粥和一场热闹非凡的庙会,成了冬日里最温暖的期盼。

01

腊八粥:一碗暖暖的传承

腊八粥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的农耕文明时期。那时,人们用五谷杂粮熬煮成粥,供奉天地与祖先,表达感恩之情。这种习俗,随着佛教文化的传播,逐渐融入民间的年节习俗中。

宋代诗人王洋在《腊八日书斋早起南邻方智善送粥方雪寒欣然尽之因成小诗》中写道:“腊月八日梁宋俗,家家相传侑僧粥。”这句诗生动地描绘了宋代腊八节的传统习俗:家家户户煮粥供奉给佛教寺庙的僧人,表达敬意和感恩之情。

清代诗人宋湘在《赋得腊八粥》中,更是将腊八节的氛围描写得细腻而生动:

腊八家家粥,家家浴佛天。
京华今故事,岁晚昔宾筵。
粲粲香粳白,油油法果鲜。
流匙人嚼雪,托钵我逃禅。

这碗腊八粥,不仅是一份简单的食物,更凝结着中华民族尊祖敬亲、感恩自然的孝道文化。它穿越千年,从古至今,始终温暖着中国人的心灵。

腊八粥的制作,是一门精细的艺术。《燕京岁时记》中记载了传统民间腊八粥的食材配方:“用黄米、白米、江米、小米、菱角米、栗子、红豇豆、去皮枣泥等,合水煮熟,外用染红桃仁、杏仁、瓜子、花生、松子及白糖、红糖、葡萄,以作点染。”

现代人制作腊八粥,可以根据个人口味和需求灵活调整食材。比如,消化不良的人可以选择多放米、少放豆;肾虚的人可以加入黑豆、核桃、芝麻或芡实;高血压患者则适合多放薏米仁,加入白萝卜、芹菜等。

02

庙会:传统与现代的完美融合

如果说腊八粥是冬日里的温暖,那么庙会就是寒冷中的一抹亮色。庙会,又称“庙市”,是在寺庙及其附近定期举行的一种民间信仰活动,流行于全国各地。在北京,庙会更是承载着千年的文化记忆。

北京庙会起源于辽,发展于元末明初,兴盛于明清两代。清末文学家徐珂在《清稗类钞》中描绘了老北京庙会盛况:“京都各庙,辄有市集,百货充盈,游人纷沓,俗谓之逛庙。”不同空间、不同时间、不同类型的庙会,满足了不同群体的多方面需求,这也是北京庙会得以传承发展的重要原因。

时至今日,北京的庙会已经融入了更多的现代元素。2024年春节,北京地坛、龙潭、厂甸、大观园、石景山游乐园、八大处等地全面恢复了庙会,涌动的人潮中流淌着辞旧迎新的欢声笑语,热闹的市集中交织出传统与现代融合的古都新貌。

厂甸庙会是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逛厂甸”也是老北京人独特的春节记忆。今年的厂甸庙会以“漫步古都中轴,共赏百年厂甸”为主题,延续“文市庙会”的特点,推出“妙游·城市‘书’房”“遇见·宣南名士”“雅游·非遗展览”三大主题活动,让游客充分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散发的新时代魅力。

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研究员意娜看来,元宇宙庙会在庙会文化的传承中具有很大优势。它不仅吸引了更多关注,让游客对原本熟悉的文化事件产生新的好奇,还使原本局限在特定地理空间范围内的活动,变成一个深度沉浸式的、以参与者为核心展开的“随处都可以”的虚拟空间。

腊八粥和庙会,一个温暖了人们的胃,一个点亮了人们的心。在这个寒冷的三九天里,它们共同演绎着中华民族尊祖敬亲、感恩自然的孝道文化,也展现了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传承与创新。让我们一起品味这碗腊八粥,感受这份温暖,体验这场庙会,感受这份热闹吧!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