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举办约翰·拉贝事迹展及新书发布会,弘扬人道主义精神
中国举办约翰·拉贝事迹展及新书发布会,弘扬人道主义精神
2024年11月10日,中国工合国际委员会与约翰·拉贝北京交流中心共同举办了一场活动,邀请在京的德国朋友和国际友人参观约翰·拉贝在华30年事迹展,并进行交流座谈。
约翰·拉贝在华30年事迹展陈设在北京联合大学图书馆新馆。展览以亲人、恩人、友人为主线,通过大量的实物和照片,展现了约翰·拉贝在华生活工作30年的经历,特别是他在侵华日军制造南京大屠杀惨案期间积极保护中国难民的事迹。约翰·拉贝留下的20多卷日记手稿,成为记录南京大屠杀的重要铁证,对于研究中德关系史、中国文化史、地方史志等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和学术价值。
与会专家学者参观约翰·拉贝在华30年事迹展
约翰·拉贝嫡孙、中国政府友谊奖获得者托马斯·拉贝教授,基于拉贝的日记手稿及其亲友提供的相关文献,撰写完成了《拉贝与中国》一书。该书反映了拉贝家族与中国绵延至今115年交往的深厚情谊,于2024年1月19日正式首发。
托马斯·拉贝为《拉贝与中国》首发补签名
北京联合大学党委书记楚国清表示,约翰·拉贝在中国人民心目中占有重要位置,因为他的事迹代表了一种人间大爱和对和平的追求精神。当今的世界,民间的交流交往、民间的友谊对于加强国家间的互信、互敬仍有着重要作用。
托马斯·拉贝在首发仪式上为《拉贝与中国》举行了补签名仪式。他提到,《拉贝与中国》已经被翻译成多国语言,在国际社会广泛传播。目前,全世界已经建立了6个约翰·拉贝交流中心,他们希望建立更多这样的机构来弘扬约翰·拉贝的精神。
中国工合国际委员会主席柯马凯表示,抗战期间,国际友人在沦陷区救助中国人民、在后方积极帮助中国人民抗战,体现了伟大的人道主义精神,这种精神也是国际主义精神。中国工合国际委员会在抗战时期积极践行国际主义,为支援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争取海外援助,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国工合国际委员会认为国际主义精神仍然十分重要,是维护世界和平的重要基础。希望继续加强和约翰·拉贝北京交流中心的交流与合作。
与会学者表示,约翰·拉贝曾经毅然奋不顾身地救助中国人生命的大爱之举,值得人们永远颂扬。
与会人员合影
与会人员还就如何进一步提升展览水平、扩大影响,以及如何更好地“走出去、请进来”提出了相应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