察布查尔大渠:一条流淌200年的母亲渠
察布查尔大渠:一条流淌200年的母亲渠
在新疆伊犁河畔,有一条全长近100公里的水利工程,它穿越了200多年的岁月沧桑,至今仍滋养着34万亩良田,被誉为“母亲渠”。这就是察布查尔大渠,一个凝聚着锡伯族人民智慧与汗水的伟大工程。
西迁戍边:万里征程铸就边疆长城
时间回溯到1764年,清乾隆二十九年农历四月十八日,盛京(今沈阳)城外,4000多名锡伯族官兵及其眷属,带着3275人的队伍,踏上了西迁新疆伊犁的漫漫长路。他们顶风冒雪,历经一年半的艰难跋涉,终于抵达伊犁河畔。这支队伍中,有一个9岁的孩子,名叫图伯特,他或许不会想到,自己将在这片土地上创造一段传奇。
图伯特:一渠清水润泽万顷良田
1802年,47岁的图伯特已成为锡伯营总管。面对日益严峻的灌溉问题,他决定开挖一条新的大渠。面对质疑,图伯特立下军令状:“渠不成则灭吾九族。”经过7年的艰苦奋斗,一条全长90余公里、深3米有余、宽近4米的大渠终于竣工。大渠巧妙利用伊犁河弯道形成的漩涡实现无坝引水,解决了地势高引水难的问题。
母亲渠:塞外江南的崛起
察布查尔大渠的建成,彻底改变了当地的农业面貌。大渠建成后,累计扩大开垦土地7.8万亩,使得察布查尔地区从一个荒芜之地变成了“塞外江南”。清代学者徐松在《西域水道记》中赞叹道:“既浚新渠,辟田千顷,遂大丰殖,雄视诸部,郑白之沃,不足云也。”
文化传承:西迁精神永续
每年农历四月十八日,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都会举行盛大的西迁节庆祝活动。这一天,人们会穿上民族盛装,跳起欢快的贝伦舞,唱起锡伯族民歌,品尝特色美食,共同缅怀先祖的丰功伟绩。锡伯族西迁节已被列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中华民族团结进步的重要见证。
现代意义:水利工程的传承与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察布查尔大渠经历了多次整修和升级。1965年,察南渠的建成进一步扩大了灌溉面积;20世纪90年代,渠道防渗改造提高了水资源利用率。如今,察布查尔大渠不仅是当地农业生产的命脉,更成为新疆水利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察布查尔大渠,这条流淌了200多年的“母亲渠”,见证了锡伯族人民的坚韧精神,展现了中华民族在边疆开发中的智慧与力量。它不仅是新疆重要的水利工程,更是各民族团结进步、共同创造美好家园的历史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