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烂梗真的会毁掉青少年吗?
网络烂梗真的会毁掉青少年吗?
“栓Q”“泰裤辣”“你个老六”……这些网络烂梗正悄然侵蚀着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研究表明,长期接触烂梗不仅会影响青少年的思维方式,还可能引发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面对这一现象,家长和学校该如何引导孩子远离这些有害内容呢?
什么是网络烂梗?
网络烂梗,是指那些低俗、幼稚、哗众取宠的网络用语。它们往往通过谐音、缩写或图像等形式传播,具有以下特点:
- 低俗化:如“栓Q”(Thank you),“泰裤辣”(太酷了)等,这些用语虽然看似有趣,实则缺乏文化内涵。
- 戏谑性:如“你个老六”(指玩阴险手段的人),这类用语带有调侃、讽刺意味,容易形成负面认知。
- 传播速度快:借助新媒体平台,烂梗能在极短时间内迅速扩散,形成不可忽视的社会影响力。
网络烂梗如何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
认知发展受阻
山东大学文化传播学院副教授周妍指出,青少年时期是个体听说读写能力养成的关键时期。如果在这个阶段频繁接触网络烂梗,会影响青少年学习规范的语言表达,进而阻碍语言逻辑和思维方式的正常发展。
情感发展受限
过度沉迷网络文化,尤其是那些充满戏谑和讽刺的烂梗,可能导致情感麻木。正如MBTI现象所揭示的,当青年过度依赖网络用语进行社交时,他们可能会失去深度交流的能力,从而影响情感发展和人际关系的建立。
价值观形成偏差
网络烂梗中充斥着大量低俗、戏谑的内容,这些内容容易对青少年的价值观形成产生负面影响。例如,一些带有歧视或暴力倾向的用语,可能潜移默化地影响青少年对社会现象的判断,形成错误的价值取向。
如何应对网络烂梗的负面影响?
家庭教育:建立良好沟通
家长应主动了解孩子在网络上接触的内容,帮助他们辨别哪些“梗”是不好的、不能说的。同时,家长要以身作则,使用规范的语言表达,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
学校教育:加强网络素养
学校应开设相关课程,帮助学生认识口语与书面语的区别,鼓励他们使用更为丰富和正式的词汇。教师可以通过有趣的故事、经典的诗词来引导学生感受语文的魅力,培养他们对语言的爱好和敏感度。
社会干预:规范语言环境
中央网信办、教育部已印发通知,部署开展“清朗·规范网络语言文字使用”专项行动。这一行动旨在整治网络黑话烂梗,唤醒大家对语言文字使用的规范意识。社会各界应积极响应,共同营造健康的网络语言环境。
案例分析:小明的故事
小明是一名初中生,最近他迷上了一个短视频平台,每天都会花大量时间浏览各种搞笑视频。渐渐地,他开始在日常生活中频繁使用网络烂梗,比如“栓Q”“泰裤辣”等。起初,同学们觉得他很有趣,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发现小明越来越难以进行深入的交流,甚至在课堂讨论中也无法用完整的句子表达自己的观点。更令人担忧的是,小明开始用一些带有歧视意味的网络用语来形容同学,导致人际关系紧张。
面对这一情况,小明的父母和老师决定采取行动。他们首先与小明进行了深入的沟通,帮助他认识到网络烂梗的负面影响。同时,学校开设了网络素养课程,引导学生正确使用网络语言。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小明逐渐减少了对网络烂梗的依赖,开始用更规范、更丰富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他的学习成绩也有了明显的提升,与同学的关系也变得更加和谐。
网络烂梗对青少年的影响不容小觑。作为家长和教育者,我们有责任引导青少年形成良好的语言习惯,帮助他们远离这些有害内容。通过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共同努力,我们可以为青少年营造一个健康、积极的成长环境,让他们在新时代背景下,既能与时俱进,又不失语言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