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时期短剑考古:中原六型与边疆三式
西周时期短剑考古:中原六型与边疆三式
西周时期,中原及边疆地区广泛使用各种青铜短剑。这些短剑不仅体现了当时的工艺水平,也反映了不同地区的文化特色。本文将详细介绍西周时期的各类短剑及其特点。
一、西周的短剑
现存的西周短剑多出土于贵族墓葬,这些短剑装饰华美,剑体上通常都有代表贵族姓名爵位的铭文,应为贵族的自卫武器。
1. 柳叶剑
柳叶剑的剑身呈柳叶状,扁平狭窄,后端有茎,茎上有孔。多数柳叶剑上没有花纹,部分则铸有夔龙纹、兽面纹,以夔龙纹居多。
西周带鞘柳叶剑,宝鸡竹园沟出土,宝鸡青铜器博物馆
柳叶剑的剑鞘为复合剑鞘,主部件为铜质袋状,有镂空花纹。按推测,铜件的背面须钉上木板或者皮革,方成为一件完整的袋状剑鞘。国内出土的柳叶剑均为西周早期产物。从墓葬年代看,西周柳叶剑最早出现于关中,其中传播到其他地区。
"楚公逆"剑,西周,山西博物院
2. 人面纹扁茎剑
人面纹扁茎剑其外形、装柄方式与柳叶剑相似,但剑茎两面都铸有凹槽,凹槽内铸人头纹样。人面纹扁茎剑于西周中期出现于关中一带,其后传播到南方。现存人面纹扁茎剑多为西周中期产物,少数为西周晚期产物。
直柄短剑,西周,大河口霸伯墓地出土
3. 直柄短剑
西周时期,北方草原民族继续使用直柄青铜短剑,因此位置位于北方边疆的封国也会使用草原式直柄短剑,如昌平白浮的三座西周燕国墓葬、大河口西周霸伯墓地均出土过此类短剑。
直柄短剑,西周,昌平白浮墓地出土,首都博物馆
4. 曲柄短剑
曲柄短剑同样是北方草原民族的典型器物。曲柄短剑主要流行于商末,西周时期无论在草原地区还是在西周区域都已经很少见,西周地区仅昌平白浮有1件出土。
花格剑残件,山西省黎城县西关墓地M10出土,山西博物院
5. 花格剑
出现于西周晚期,为北方短剑受中原文化影响而成。山西黎城西周墓地M10有1件残件出土。典型花格剑的特点包括:柄身连铸;直刃;剑首和剑格处有中原样式的蟠龙纹。
东周花格剑,延庆玉皇庙出土,北京文物研究所收藏
铁剑,西周,虢季墓出土,河南博物院
6. 铁剑
西周短剑中较特殊的一件是三门峡虢季墓出土的铁剑。该剑制造于西周晚期,为国内最古老的铁剑。
铁剑,西周,虢季墓出土,河南博物院
虢季墓铁剑的剑身为柳叶状,由块炼铁制成;剑茎为条状,由青铜制成,剑身和剑茎的结合点位于剑身基部的剑脊处。
虢季墓铁剑剑柄末端
虢季墓铁剑是虢季的随身佩剑,通长33.1cm,装饰华丽,剑柄、剑首均为玉质镶嵌绿松石制成,剑柄为中空的圆筒,末端有孔。该剑的装柄方式是把剑柄套在剑茎上,然后用铜钉穿过剑柄末端的孔,将柄首和剑茎铆接在一起。虢季墓铁剑表面有丝织品痕迹和剑鞘遗存,据考证,该剑以丝绸缠绕剑身,然后插在牛皮鞘中,出土时皮鞘与剑刃结合在一起,已经无法分开。
二、西周时期的用剑记载
西周时期的用剑记载大多与贵族有关。《逸周书》中说,西周军队攻入朝歌后,姬发乘车来到鹿台,看到纣王的尸体,“射之三发而后下车,而击之以轻吕,斩之以黄鉞”。第二天,武王姬发率领西周军队进入朝歌,入城时,“散宜生、太颠皆执剑以卫武王”。
《史记》中,姬发下车后戳刺纣王的武器被写为“轻剑”,可见轻吕便是剑。《汉书》中记载,匈奴单于在盟誓时,会使用“径路刀”搅拌血酒。据学者考证,轻吕和径路都是突厥语中kingrak(即剑)一词的音译。
三、边疆铜剑
西周时期,边疆民族也使用各种铜剑:
1. 东北地区的曲刃剑
即“东北系剑”,其特点包括:柄身分铸;剑刃为琵琶造型的曲刃,中部起柱脊,剑身后部有短茎。其装柄方式为:将短茎包裹绳索插入剑柄,然后在剑柄后部安装石质加重器。东北系剑于西周中晚期出现于辽西。
东周花格剑,延庆玉皇庙出土,北京文物研究所收藏
铁剑,西周,虢季墓出土,河南博物院
2. 辽西地区的銎柄剑
銎柄剑的特点包括:柄身连铸;剑刃为曲线起伏的曲刃,中部起柱脊;无剑格或剑格不显;剑身后部为短銎。其装柄方式为:将木柄插入短銎。銎柄剑于西周早期出现于辽西。
铁剑,西周,虢季墓出土,河南博物院
虢季墓铁剑剑柄末端
3. 北方草原地区的直柄剑
北方草原地区普遍使用各种直柄短剑,上文中霸伯墓地、昌平白浮之直柄短剑即为北方草原文化影响下的产物。
铁剑,西周,虢季墓出土,河南博物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