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定日县6.8级地震致126人遇难,救援全面展开
西藏定日县6.8级地震致126人遇难,救援全面展开
2025年1月7日9时5分,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市定日县发生6.8级地震,震源深度10公里。此次地震造成126人遇难、188人受伤,倒塌房屋3609户。震中位于北纬28.5度、东经87.45度,距定日县政府约37公里,震中10公里范围内平均海拔达4471米。此次地震波及定日、拉孜、萨迦、萨嘎、定结等5个县的26个乡镇和206个村(社区),约6.15万名群众受灾。
地震发生后,国家迅速响应,调派北京协和医院、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等医疗队支援灾区,并紧急下拨1亿元中央自然灾害救灾资金。西藏自治区启动一级应急响应,消防救援队伍全力投入搜救工作。尽管高海拔和严寒带来挑战,救援人员仍克服困难,成功救出多名被困群众。
截至2025年1月12日1时27分,定日县再次发生3.1级余震,震源深度10千米。当地正统筹临时安置和过渡期安置工作,确保受灾群众温暖过冬。
西藏地震带位于欧亚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的碰撞挤压地带,属于地中海 - 喜马拉雅地震带,地震频发。这里的板块碰撞就像“定时炸弹”,随时可能引发强烈地震。特别是喜马拉雅山脉的形成,更是加剧了地壳运动的活跃程度。了解这一地震带的地理分布特点,对于提高防灾减灾意识至关重要。
在中生代晚期至新生代早期(约65百万年前),印度板块与欧亚大陆之间的汇聚速度经历了从约每年8厘米到每年18厘米的急剧变化,即板块重组事件,是板块构造理论中尚未充分阐释的特殊地质现象之一。这次板块加速汇聚之后,印度-欧亚大陆发生了初始碰撞,但具体的碰撞时间长期存在争议,这对于全面认识显生宙以来地球上最为关键的造山事件——青藏高原-喜马拉雅造山事件有重要影响。
针对这一问题,研究团队通过分析岩浆岩组分约束地幔源区中俯冲沉积物的相对变化,发现加速汇聚时期地幔源区中俯冲沉积物的占比显著提高,且源区交代介质从洋壳流体向陆源沉积物熔体转变,表明印度被动陆缘巨厚沉积物在该时期开始俯冲。研究团队进一步利用高分辨率二维数值模型验证了俯冲沉积物厚度变化对俯冲速度和上覆板块应力状态的影响。结果显示,被动陆缘沉积物在俯冲通道中起到了“润滑”作用,可降低俯冲板片与上覆板块之间的有效摩擦系数及粘性,从而加快了俯冲板片的速度。
考虑到大洋板块上被动陆缘沉积物覆盖宽度普遍在~1000 km左右,该项研究将印度-欧亚大陆的初始碰撞时间约束在约60百万年前。模型验证了俯冲界面沉积物性质对俯冲带动力学影响较大,是板块构造、气候环境和生物演化等各个系统之间的重要纽带,这为我们认识跨圈层相互作用提供了新的视角。
喜马拉雅地震带是全球最活跃的地震带之一,位于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的碰撞区。印度板块持续向北推挤并与欧亚板块相撞,形成了著名的喜马拉雅山脉。这一过程不仅导致了山脉的抬升,也使得该区域地壳高度紧张,成为地震频发的区域。地震的能量释放导致了该地带极为复杂的地质活动。
2001年1月26日,古吉拉特地区发生了7.7级强烈地震,震中位于巴哈吉地区。这次地震造成了20多万人死亡,数百万建筑物倒塌,是该地区历史上最为严重的地震之一。
2015年4月25日,尼泊尔发生了一次7.8级大地震,震中位于加德满都以北约80公里处。这场地震造成近9,000人死亡,20,000多人受伤,并破坏了许多历史建筑和文化遗产。
1934年,尼泊尔与印度边界的地区发生了8.0级地震,导致10万人以上的死亡,是喜马拉雅地震带历史上最具破坏性的地震之一。
1905年4月4日,印度北部喜马偕尔邦地区发生7.8级地震,导致约2万人死亡,并严重影响了该地区的基础设施。
喜马拉雅地震带的地震多发生在板块边界区域,特别是在尼泊尔、印度、巴基斯坦等国家的山地地带。由于板块碰撞所带来的地震能量,未来该区域仍然存在发生强烈地震的潜力。因此,了解该地区的地震活动对灾害预防和应急响应具有重要意义。
西藏地震带属于青藏高原、云南地区这一地震带。地震发生后,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王墩教授分析,此次地震是由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导致的应力释放造成的。
地震发生后,国家防减救灾办、应急管理部在已向西藏定日县6.8级地震灾区调拨2.2万件中央救灾物资基础上,为保障好高原高海拔地区少数民族特别是老人、儿童等特殊受灾群体基本生活需要,紧急启动应急物资政社协同保障机制,协调阿里集团、红十字会总会、爱德基金会、乡村发展基金会、壹基金、基金会救灾协调会等向灾区援助取暖炉、电热毯、帽子、围巾、手套、保暖衣、赈济家庭包、儿童温暖包、应急食品等13万余件救灾物资,全力做好受灾群众基本生活保障工作。
针对西藏日喀则市定日县发生6.8级地震,财政部、应急管理部7日紧急预拨1亿元中央自然灾害救灾资金,支持西藏做好地震灾害救灾工作,统筹用于应急抢险和受灾群众救助工作,重点做好搜救转移安置受灾人员、排危除险等应急处置、次生灾害隐患排查和应急整治、倒损民房修复等工作。
国家发展改革委7日紧急下达1亿元中央预算内投资,支持西藏地震灾区灾后应急恢复,重点用于灾区受损道路桥梁、学校医院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应急恢复建设,推动尽快恢复正常生产生活秩序。
国家卫生健康委立即进行部署,迅速了解灾情和人员伤亡情况,目前已紧急调派北京协和医院、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国家紧急医学救援队重症医学、骨科和急诊科等专业专家赶赴地震灾区,并要求周边省份国家紧急医学救援队伍做好救援准备,根据需要随时支援。地震发生后,当地卫生健康部门立即启动应急响应,配合有关部门开展伤员搜索等工作,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已调派8辆医疗救援车辆和26名医务人员赶赴当地。灾区相关医院已开通伤员救治绿色通道,收治床位充足,伤员救援和医疗救治及公共卫生等工作正在有序进行。
中国红十字会总会迅速启动应急响应,紧急调拨棉帐篷、棉被、保暖冲锋衣、折叠床等救灾物资4600件(套),用于支持灾区做好群众转移安置和生活保障工作,于7日下午派出工作组及救援队员赶赴震区,现场开展灾情需求评估及救援救助工作。
经综合研判,中国气象局7日15时将地震灾害气象服务三级应急响应提升至二级,西藏自治区气象局根据实际研判调整相应应急响应状态。气象预报显示,未来三天(1月7日至9日),定日县以晴为主,最低气温-18℃至-14℃,最高气温0℃至7℃。
中国地震台网中心组织专家对此次地震进行研究分析,定日县6.8级地震震中位于青藏高原的拉萨地块内部,距离地震最近的断层为登么错断裂,距离震中约11公里,震源机制为拉张型破裂。中国地震台网中心专家表示,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造成的青藏高原隆升、地壳缩短增厚和广泛的高原变形,是控制中国大陆西部构造变形的主要动力学机制。青藏高原南部地区同时受到南北向挤压和东西向拉张应力作用,高原内部发育有近南北向和近东西向的两种典型断裂。在这种强烈地壳形变作用下,拉萨地块及周缘断裂带活动尤为强烈。1950年以来,拉萨地块共发生6级以上地震21次,最大为2017年西藏米林6.9级地震。因此,此次地震属于拉萨地块的一次能量释放。
这位专家表示,一般来讲,一次较大地震发生后,在其震源区及邻近区域会观测到余震活动,这些余震活动随着时间的推移,在强度和次数上逐渐减弱,过程中也会存在起伏活动。因此,原震区及附近地区近几日仍存在发生有感地震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