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兰服饰与藏戏:西藏文化传承的双子星
普兰服饰与藏戏:西藏文化传承的双子星
普兰服饰和藏戏,一个是“穿在身上的非遗”,一个是“藏文化的活化石”,它们都是西藏文化的瑰宝,但代表了西藏文化的两个不同维度: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
普兰服饰:穿在身上的历史
普兰服饰,主要流行于西藏自治区和青海省一带的藏族聚居地区。它主要包括措美县扎扎服饰、林芝工布藏族服饰、科迦妇女服饰、藏北安多服饰、巴扎藏族服饰、玉树传统服裝、华热服饰等类型。
措美县扎扎服饰历史悠久,其来源在当地有着动人的传说。7世纪吐蕃王朝时期,扎扎服饰在社会上被视为高尚生活用品而得到推崇。服飾中的彩靴「甲黔」相传原是哲古宗给地方政府缴税时的一种贡品,它底子厚,皮面结实,穿著起来美观舒适。在有关吐蕃王朝与中原地区的文化交流及7世纪藏族历史、文化、艺术、民俗等的研究中,扎扎服饰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林芝工布藏族服饰深受当地特殊生活环境的影响,而与其他藏区的服饰产生了较大差异。这种服饰经历了一个从简单实用到华丽大方的发展过程,其产生与工布地区藏族先民放牧、打猎、砍树的生活习俗密切相关。林芝工布藏族服饰大体可分节日盛装、平时服装及特殊劳动时穿著的工作服三种类型,它有无领外套、无袖外套等样式,制作简单,风格华美。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林芝工布藏族服饰在做工、质地、装饰物搭配等多方面都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完善,在保持原有服饰形态不变的前提下益显华贵动人。
普兰县科迦村的藏族妇女服饰起源于后宏期,至今已有八百多年的历史。这种服饰包括服装和首饰两大部分,服装部分由咖啡色氆氌女藏装、彩虹鞋、披肩、帽子、羊羔皮、水獭皮、缎子等组成,首饰部分由嘎穷、嘎累、吉乌、恰恰、巴塔、那玉、方形纯天然金片、翡翠瓶、珊瑚、银片、银粒、松石、超级银链、超级松石链等6815件饰品组成。科迦妇女服饰造型别致,风格高贵典雅,在设计中采用夸张的艺术手法,体现了丰富的想象力,令人叹为观止。
藏北安多服饰历史悠久,它在盛唐时期受其他民族文化的影响而渐趋成熟,传承至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安多牧民世代穿着羊皮藏袍以抵御高寒的气候,在此状况下,安多服饰与其他藏区的服饰形成了较大差别,这在帽子的制作上显现得尤为明显。安多以羊羔皮、丝绸等作为制帽原材料,帽顶中央竖有一根用布条卷成的小柱子,高度在二三十厘米左右。安多服饰的款式达一百八十馀种,牧民服装有日常服饰与节日、礼仪日服饰之分,日常服饰讲求轻便耐用,节日、礼仪日服饰则注重精美大方。安多藏袍多有佩饰,男子腰带上往往佩带腰刀、火镰、子弹夹等,既反映了游牧文化的特点,又与现代生活发生着联系。
申扎县巴扎地区的服饰采用当地羊毛为原料,样式与造型十分独特。这种服饰系由牧民自己手工制作而成,制作工艺在家庭内部世代承传不绝。衣服上的手工刺绣古朴典雅、寓意深刻,与服裝相配的装饰品精巧别致、美观大方。巴扎藏族服饰是当地民俗、历史和生产生活习俗的生动反映,具有一定的社会学、民俗学和历史文化研究价值。
玉树传统服饰由服饰和装饰两大部分组成,服饰部分主要包括藏袍、藏帽、藏衫、藏裤、藏靴等。藏袍以藏族传统的长袍为基本款式,分冬、夏两种类型,最常见的冬装有察日桑古、勒察、察日等,夏装有加玛桑古、锦新、加玛等。除此以外,玉树服饰还有常服和礼服之分,常服以各种布料氆氌、羊皮、羊羔皮为原料,礼服以各种毛呢、绸缎、氆氌、羊羔皮、狐狸皮为原料。玉树人称藏靴为「朗」,玉树藏靴种类较多,有「囊朗」、「高朗」、「藏巴尕夷」、「锅子朗」等不同的样式。玉树传统服饰的装饰部分主要由头饰、耳饰、项饰、手饰、腰饰等组成,显示出浓郁的地方民族特色。
华热藏族服饰有男女之别,男性服饰以白色为吉祥,常采青、紫、草黄色,藏袍宽大,衣长过体,不用纽扣。华热藏族男性往往身穿白色褐衫、浅色布裤及用羊羔皮或豹皮做领、羔皮或氆氌嵌边的吊面皮袄或白板皮袄,腰系红绸带。华热藏族妇女夏季戴嵌黑边、顶缀红缨的尖顶白毡帽,穿布袍、藏靴,冬季戴被称为「四片瓦」的四耳皮帽,穿狐皮领、水獭皮边的吊面皮袍。华热藏族服饰中最有特色的是白色高筒毡帽,这种毡帽嵌有铜、银顶座,上綴红缨穗,风格华美,造型独特。华热服饰保留了华热藏族众多民间艺术和手工艺的原生形态,在藏族民间文化的传承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普兰服饰是藏族文化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凝聚着藏族人民的智慧,具有独特的藏学、社会学、民族学、民俗学、少数民族服装史和历史文化研究价值。
藏戏:舞台上的文化传承
藏戏艺术是以唱、念、韵、表、舞、技为一体的综合艺术表现形式,被誉为藏文化的“活化石”。藏戏历史悠久,大约起源于距今600多年以前,在流传过程中因地域不同而形成觉木隆藏戏、迥巴藏戏、香巴藏戏、江噶尔藏戏四大流派。2006年,藏戏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觉木隆藏戏也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觉木隆藏戏因位于堆龙德庆区觉木隆寺附近而得名,如今是藏戏流派中艺术发展完备、内容丰富、影响大、流传广的流派之一。
洛桑扎西出生于山南市贡嘎县甲日村,因爷爷是藏戏演员,他从小耳濡目染,慢慢也能唱能跳。8岁时,洛桑扎西首次登台表演藏戏。随后,洛桑扎西总是趁着寒暑假的时间,师从纳如藏戏队西热塔庆,开始系统学习觉木隆藏戏,并在12岁那年,作为主角登台演出。随着年龄的增长,眼界的开阔,洛桑扎西在得知觉木隆藏戏的发源地和主要传习之地在拉萨后,当时已经能主演5部藏戏剧目的他,离开了熟悉的家乡和剧团,孤身一人来到了拉萨,并在2003年顺利进入了拉萨著名的民间藏戏团——娘热民间藏戏团,成为了已故娘热藏戏团团长格龙的得力助手,开始接受系统专业的觉木隆藏戏学习。
洛桑扎西虽然加入戏班的时间比较晚,可是因为资质优秀,在戏班里学的是戏师。洛桑扎西介绍说,戏师是藏戏不同于其他戏曲的地方,一般由戏班里技术最好的男演员担任,戏师既是藏戏的导演又是藏戏的主持人,还要在藏戏里扮演角色。他要熟悉一出藏戏的剧本、唱腔、舞蹈、道具,指导演员,还要在藏戏开始时就站在舞台上,给观众讲解剧情,戏师讲完,演员才上场演戏。一个戏班的藏戏水平高低,很大程度就是由戏师水平高低决定的。
学做戏师,打开了洛桑扎西的藏戏世界,他开始深入学习研究藏戏表演艺术及其源远流长的传承历史。2008年,已小有名气的洛桑扎西收到拉萨堆龙觉木隆藏戏队的邀约,担任觉木隆藏戏队雪顿节藏戏演出的排练任务。正式演出受到了专家学者和广大群众的一致认可。从此,洛桑扎西扎根觉木隆藏戏队,向30余名藏戏队学员毫无保留地传授了八大藏戏剧目的所有技艺。特别是从2010年到2013年之间,在每年的拉萨雪顿节藏戏演出中,由洛桑扎西作为戏师表演的《朗萨雯蚌》《智美更登》《顿月顿珠》三个剧目获得集体二等奖,他个人连续三年获得一等奖。
如今,随着国家、自治区对保护和发展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及特色村镇的政策不断完善和落实,觉木隆藏戏队迎来了再度发展的“春天”,成为全区首支能够完整演出西藏传统八大藏戏的民间藏戏队。2014年,洛桑扎西被评为西藏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深感责任重大、使命艰巨的他认为自己不仅要教队里的演员演戏,更应该履职尽责地推动藏戏传承。
洛桑扎西说:“藏戏表演者必须充分掌握表演技法,自觉遵循美学原则,才能真正实现藏戏艺术的薪火相传。我认为学习藏戏的历史,比学习唱、念、韵、表、舞、技更为重要,演员只有了解不同身份的人物性格特征,才能在演出时帮助观众理解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复杂故事情节。”
多年来,洛桑扎西坚持对藏戏的坚守和传承,紧紧抓住人才培养这一关键环节,以师带徒、口传心授、言传身教等多种人才培养模式,推动了觉木隆藏戏演员的业务素质越来越好、越来越专业,对保护传承优秀民族传统文化起到积极作用。
1996年出生的索朗央珍来到觉木隆藏戏队已有10年,嗓子高亢嘹亮的她是觉木隆藏戏队新剧《达瓦洛追》的女主角,颇受洛桑扎西欣赏。“她可以出演八大藏戏剧目的女主角,如今已经是觉木隆藏戏堆龙德庆区级非遗传承人,也可以带徒弟。索朗央珍非常有天赋、有悟性,练功也从不偷懒,时常加练,为新演员们做出了榜样。”洛桑扎西说。
对于传承创新,洛桑扎西也有着自己的看法。他认为藏戏博大精深,应该在学精、学透传统藏戏的基础上进行创新,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力量让更多人了解藏戏、学习藏戏,将觉木隆藏戏原汁原味地传承下去。《达瓦洛追》的排练还在进行,洛桑扎西和索朗央珍们正在努力让古老的藏戏艺术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物质与非物质:文化的双翼
普兰服饰和藏戏,一个凝结在物质形态中,一个流淌在表演艺术里,它们共同塑造了西藏文化的独特性。普兰服饰以其精湛的工艺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展现了藏族人民的生活智慧和审美情趣;藏戏则通过唱、念、做、打等艺术形式,传承着藏族的历史记忆和文化精神。
在当代,普兰服饰和藏戏都面临着传承与创新的挑战。普兰服饰在政府和各界的支持下,逐渐走出西藏,受到国内外的关注。藏戏则通过不断创新,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参与。两者都在努力寻找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契合点,让古老的技艺焕发新生。
谁是西藏文化的瑰宝?
普兰服饰和藏戏,都是西藏文化的瑰宝,但它们代表了不同的文化维度。普兰服饰是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承载着藏族人民的生活智慧和审美情趣;藏戏则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典范,凝聚着藏族的历史记忆和文化精神。两者相辅相成,共同塑造了西藏文化的独特魅力。
在文化传承的道路上,我们既要重视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也要关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只有这样,才能让西藏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绚丽的光彩。
你认为普兰服饰和藏戏,谁才是西藏文化的瑰宝?欢迎留言讨论,分享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