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毛泽东《七律·登庐山》:将自然美景融入家国情怀的经典之作

创作时间:
2025-01-21 21:58:16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毛泽东《七律·登庐山》:将自然美景融入家国情怀的经典之作




七律·登庐山

毛泽东〔近现代〕

一山飞峙大江边,跃上葱茏四百旋。
冷眼向洋看世界,热风吹雨洒江天。
云横九派浮黄鹤,浪下三吴起白烟。
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源里可耕田?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庐山凌空挺拔屹立长江岸边,在一路青翠中我驱车盘旋登临。
以冷漠的目光朝向大海展望世界,暖风吹来了雨滴洒向那江面。
白云漂浮在九条大河之上黄鹤当空高翔,波涛直下江东腾起袅袅烟雾。
昔日的陶潜已不知道去哪里了,桃花源里现在可以耕田劳动了吗?

注释

  • 七律:七言律诗的简称。七言律诗是近体诗的一种,格律要求与五言律诗相同,只是每句七个字,八句四联,中间两联要求对仗工整。
  • 庐山:位于江西省九江市南,北临长江,东濒鄱阳湖,主峰汉阳峰,海拔1474米。
  • 飞峙:形容山势如飞鸟展翅挺立。
  • 葱茏:形容草木青翠茂盛。
  • 四百旋:形容山路曲折盘旋,庐山盘山公路有300多道弯。
  • 冷眼:冷静地观察。
  • 向洋:面向海洋。
  • 九派:古代传说长江在湖北、江西一带有九条支流,这里泛指长江。
  • 三吴:古代吴地分为三部分,这里泛指江南地区。

赏析

这首诗开篇“一山飞峙大江边”一句,以“飞”字赋予庐山灵动之感,将静态的山峦化为跃动的生命,展现出庐山突兀凌空的雄姿。紧接着“跃上葱茏四百旋”一句,诗人以“跃”字形容自己登临庐山的过程,不仅展现了山路的曲折盘旋,更体现了诗人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精神风貌。

颔联“冷眼向洋看世界,热风吹雨洒江天”两句,诗人将个人的登临体验与对世界的观察相结合,展现出一种超然物外的气度。诗人以“冷眼”形容自己对世界的审视,表现出对国际风云变幻的冷静观察;而“热风吹雨洒江天”一句,则象征着中国革命的蓬勃发展,展现出一种蓬勃向上的生机与活力。

颈联“云横九派浮黄鹤,浪下三吴起白烟”两句,诗人以广阔的视野描绘了庐山周围的壮丽景色。长江九派,黄鹤高翔,波涛滚滚,白烟蒸腾,这些意象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气势磅礴的山水画卷,展现了大自然的壮美与神奇。

尾联“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源里可耕田?”诗人以陶渊明的典故收尾,既是对历史的回望,也是对未来的展望。诗人借陶渊明的“桃花源”意象,表达了对理想社会的向往和对和平生活的渴望。同时,这一问句也引发了读者的深思:在当今社会,我们是否已经找到了属于自己的“桃花源”?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1959年6月29日,毛泽东在辞别故乡韶山后,与彭德怀等同志来到庐山,参加在那里召开的政治局扩大会议。当汽车沿着陡峭的山路盘旋而上时,毛泽东被庐山的壮美景色所吸引,欣然下车步行了一段路。当晚,他在庐山牯岭的住所写下了这首《七律·登庐山》。

简析

这首诗通过描绘庐山的自然景观,展现了诗人对国家和世界的深刻思考。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典故,将个人的登临体验与国家的命运、世界的局势相结合,体现了毛泽东作为政治家和诗人的独特视角。同时,诗中的意象和典故运用得当,既展现了庐山的壮丽,又寄托了诗人的理想和抱负,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意义。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