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叶绍翁的春日绝句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叶绍翁的春日绝句
南宋诗人叶绍翁的《游小园不值》描绘了一幅春意盎然的画面,其中“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成为了千古绝唱。这首诗不仅展现了春天的美好景致,也蕴含了诗人对美好事物难以抑制的情感。让我们一起走进叶绍翁的世界,感受他笔下那充满生机勃勃的春色吧!
诗人的生平与创作背景
叶绍翁(1200年前后在世),南宋著名诗人,字嗣宗,号靖逸,龙泉人氏。原姓李,祖父李颖士于宋政和五年(1115)中进士,曾任处州刑曹,后知余姚。建炎三年(1129),颖士抗金有功,升为大理寺丞、刑部郎中,后因赵鼎党事,被贬。绍翁因祖父关系受累,家业中衰,少时即给龙泉叶姓为子。光宗至宁宗期间,曾在朝廷做小官,与龙泉同乡进士、当朝参知政事(副相)真德秀过从甚密。攻诗,尤擅七言绝句,属江湖派,然意境高远,用语新警,非一般江湖派诗人之作。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是叶绍翁在春日外出游玩,来到一座小园门前,想欣赏园中的春色。然而,园主人不在,门扉紧闭,诗人无法进入。就在他感到失望之际,一枝红杏从墙头探出,让他感受到了满园的春意。这一幕激发了诗人的创作灵感,写下了这首流传千古的佳作。
“春色满园”的意境与艺术特色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这句诗描绘了春天的勃勃生机和旺盛的生命力。诗人通过“关不住”和“出墙来”的对比,展现了春天的活力和自由。这种对比不仅体现在物理空间上,也体现在情感和精神层面。诗人被园门阻挡在外,但春天的气息却无法被禁锢,它透过一枝红杏传递出来,触动了诗人的心灵。
“春色满园”这一意象在古代诗词中屡见不鲜,但叶绍翁的这句诗却别具匠心。韦应物的《滁州西涧》中写道:“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这里的“春色满园”是在春雨过后,傍晚时分,溪流湍急,园中的花草在雨水的滋润下更加娇嫩欲滴,而那满园的春色,仿佛是大自然的一幅生动画卷,令人感到生机盎然,心旷神怡。杜甫的《绝句二首》中则写道:“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这些诗句都描绘了春天的美好景象,但叶绍翁的“春色满园”却更富有哲理性和象征意义。
艺术特色与后世影响
这句诗的艺术特色在于其巧妙的构思和深刻的象征意义。诗人通过“关不住”和“出墙来”的对比,展现了春天的活力和自由。这种对比不仅体现在物理空间上,也体现在情感和精神层面。诗人被园门阻挡在外,但春天的气息却无法被禁锢,它透过一枝红杏传递出来,触动了诗人的心灵。
这句诗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文学上,它启发了无数诗人和作家,成为描写春天和生命力的经典意象。在艺术上,它激发了画家和书法家的创作灵感,成为绘画和书法作品中的常见主题。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常用“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来形容才华横溢、无法掩盖的人才,或者形容生机勃勃的社会气象。它也被用来比喻家庭教育的成效,即在良好的环境和教育下,人才辈出,学业有成。
“春色满园”这一词语富含丰富的象征意蕴,既是自然景观的描绘,也是人生哲理的体现,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美学象征之一。在欣赏其美学价值的同时,我们也能从中感受到古人对于生命、自然、人文和社会的独特见解,进一步理解并传承中华文化的精髓。
叶绍翁的《游小园不值》以“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这句诗,不仅展现了春天的美好景致,也蕴含了诗人对美好事物难以抑制的情感。这句诗的艺术魅力和深远影响,使其成为了中国古典诗词中的经典之作,流传千古,启迪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