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游庐山:一首诗揭示的观景与观世之道
苏轼游庐山:一首诗揭示的观景与观世之道
苏轼的《题西林壁》是一首广为传颂的诗作,其中"不识庐山真面目"一句更是深入人心。这首诗不仅是对庐山自然景观的描绘,更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让我们一起来赏析这首诗,感受苏轼在游览庐山时所获得的感悟。
苏轼曾写过一首《题西林壁》,其中一句"不识庐山真面目"意义深远,流传至今。这一人生哲理,源于诗人和朋友的一次郊游。
《题西林壁》 苏轼
- 横看成岭侧成峰,
- 远近高低各不同。
- 不识庐山真面目,
- 只缘身在此山中。
注释:
- 题西林壁:题,书写。西林,庐山北麓的西林寺。题西林壁:题诗在西林寺的墙壁上。
- 不识:不认识。
- 缘:因为。
诗词赏析
人生为何如此千差万别?同样是人,精力、体魄也差不了太多,但一生一世走过来,所经历的和最终的结果却相差甚远。除了天时地利人和确实有差别外,还有就是思想,即认知与辨别能力,每个人都不尽相同。
诗人与友人游历江西庐山时,大概受到启发,因而写出这首脍炙人口的千古绝唱。
他说,不论你站在哪一个角度观察庐山,庐山的形状都不一样。当你站在庐山前面,此时庐山呈现出由东到西的形状时,庐山是横向的,是一道连绵起伏的山岭。假如站在庐山侧面来看的话,庐山是重峦叠嶂,交互掩映的,给人的印象就是座座山峰前后交错。当你站得高一点或低一点,远些或近些的时候,庐山的面目看起来都会有所不同。
为什么不同的角度,看到的庐山的面目会有所不同呢?到底怎么描绘庐山,才是最客观、最正确的呢?
诗人明白了,只因为他身处庐山之中,才不能够看到它到底是什么样的形状。只有走出庐山,站到一个更高更远的角度,那时能观察到它的整体,方可对它的面目有客观的描述。
即是说,我们想要对某一事物或某一人有清晰正确的认识,就需要站在客观立场上,去观察了解,那样的话,判断分析出来的结果才可能比较符合实际,比较正确。
诗人在江西庐山游历时,观看到大自然,联想到人生哲理,真的有许多的感慨啊!
诗词小知识
庐山,又称匡山、匡庐,位于中国江西省九江市南郊,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世界文化遗产和地质公园。庐山有十二个景区,九十多座山峰,山峰间还有数不尽的山谷、瀑布、溪涧,常有云雾弥漫,以"雄""奇""险""秀"闻名,有"匡庐奇秀甲天下"的美誉。自东晋以来,有四千多篇文学作品以庐山为题,尤以苏轼这首《题西林壁》最为著名。
庐山地图:
庐山图辑:
改编节录自《诗词之美带你读》第2册
文:星岛中学学生报《S-FILE》编辑部、鸿文馆文化工作室;图:星岛图片库、网上图片、Trip.com 庐山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