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国心血管研究取得重大进展,多项成果获国际认可
2024中国心血管研究取得重大进展,多项成果获国际认可
近日,“2024年度中国心血管领域十大医学研究”正式揭晓。这一评选活动由梅斯医学主办,已连续举办7年,旨在展示中国学者在心血管领域的重大科学进展和标志性成果。今年的评选采取网络投票方式,从15项候选研究中评选出10项最具影响力的成果。
葛均波院士团队:突破心力衰竭治疗困境
在入选的研究中,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葛均波院士团队的研究发表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NEJM),引起了广泛关注。该研究聚焦于射血分数保留的心力衰竭(HFpEF)合并肥胖患者,探讨了Tirzepatide(替尔泊肽)的治疗效果。
研究团队进行了一项名为SUMMIT的国际、双盲、随机、安慰剂对照试验,共纳入731名BMI≥30 kg/m²的HFpEF患者。研究的主要终点包括首次心衰就诊或住院、口服利尿剂强化和心血管死亡的复合终点风险,以及堪萨斯城心肌病问卷临床总结评分(KCCQ-CSS)的变化。
研究结果显示,Tirzepatide能够显著降低HFpEF合并肥胖患者的心衰事件风险,改善心衰症状和生活质量。这一发现为HFpEF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选择,有望改善这部分患者的临床结局。
陈绍良教授团队:优化急性冠脉综合征介入治疗策略
南京市第一医院陈绍良教授团队的研究发表在《柳叶刀》(Lancet),同样具有重要临床意义。该研究通过一项多中心、随机、盲法试验,比较了血管内超声(IVUS)和造影引导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的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效果。
研究共纳入58家中心参与,包括国内52家,巴基斯坦4家,英国和意大利各1家。研究入选了2019年8月20日至2022年10月27日期间符合入排标准的3505例ACS患者,按1∶1的比例随机分配至IVUS指导组或血管造影指导组。
研究发现,对于ACS患者,与单纯造影引导相比,IVUS指导的药物支架置入手术可以显著降低1年随访靶血管失败(TVF)复合终点事件。这一发现为ACS患者的介入治疗提供了重要依据,有望改变现有的临床指南。
中国心血管研究跻身世界前列
中国心血管研究的国际影响力正在不断提升。根据中国心脏大会(CHC)2024发布的全球及中国医院心血管病科技影响力报告,2023年我国排名前100的医院中,有37家进入全球百强,较2022年增加了7家。
在论文和专利数量方面,2016~2023年中国学者发表英文心血管论文10.1万篇,仅次于美国,位居世界第二。中国心血管领域专利申请量也达到4.65万件,同样位居世界第二。
然而,中国心血管研究仍面临一些挑战。例如,中国专利的被引频次较低,平均仅为2.64次/项专利,远低于美国的9.76次/项专利。此外,中国专利的海外申请率较低,仅为25.4%,而美国为78.8%。这表明中国心血管研究的原始创新能力和国际影响力仍有待提高。
面对这些挑战,中国心血管研究者正在积极应对。例如,通过加强基础研究和临床研究的结合,推动原始创新;通过加强国际合作,提高研究的国际影响力;通过加强产学研合作,促进科研成果的转化应用。
随着中国心血管研究的不断发展,我们有理由相信,未来将有更多来自中国的研究成果惠及全球心血管疾病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