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津词典年度热词“脑残”,揭示社交媒体危害
牛津词典年度热词“脑残”,揭示社交媒体危害
近日,牛津词典宣布2024年度词汇为“脑残”(Brain Rot),这一选择引发了广泛关注。该词源自梭罗的《瓦尔登湖》,原本用于批评社会偏好简单思想。如今,“脑残”常用来描述过量接触低质网络内容的影响,特别是社交媒体上的烂梗和逆天梗。牛津词典数据显示,2023年至2024年间,“脑残”的使用频率激增230%,显示出年轻一代对社交媒体潜在危害的认识。这一选择不仅体现了语言的演变,还反映了当下社会对数字媒体影响的关注。
从《瓦尔登湖》到社交媒体:一个词的百年演变
“脑残”一词最早可追溯至1854年,美国作家亨利·戴维·梭罗在《瓦尔登湖》中首次使用,以批评为社会贬低复杂思想,倾向将一切简化,反映人们的精神和智力程度普遍下降。梭罗将这种现象与1840年代欧洲的“马铃薯腐烂”相比较,指出社会对深度思考的忽视与当时马铃薯歉收所带来的危机相似。
进入21世纪,随着社交媒体的兴起,“脑残”一词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牛津大学出版社将其定义为“个人精神或智力状态的恶化,尤其是由于过度沉迷被认为琐碎或没有挑战性的资料(特别是网上内容)所导致”。2024年,该词使用频率激增230%,最终被选为年度词汇。
社交媒体:大脑的“隐形杀手”
“脑残”现象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有科学依据的。2024年3月的一项研究发现,短视频成瘾与抑郁症状之间存在显著且复杂的关系。研究结果显示,随着时间的推移,短视频成瘾和抑郁症状的强度逐渐加剧。
更为严重的是,短视频带来的这种快速反馈循环极其容易让人上瘾。用户在这种模式下逐渐形成了对即时满足的依赖,开始习惯于片刻的娱乐和快感,而对深度的学习、思考以及复杂内容的兴趣逐渐减弱。
浙江大学研究团队在神经学顶级期刊《NeuroImage》上发表的研究首次揭示了短视频观看期间大脑的变化。研究发现,观看个性化视频时,大脑中的默认模式网络(DMN)子区域、中脑腹侧被盖区(VTA)以及外侧前额叶、丘脑前部和小脑等区域的激活度明显增强。刷短视频期间大脑的变化情况研究表明,DMN区域可能是个性化视频感知和处理的神经基础。在刷“猜我喜欢”的短视频时,大脑中的DMN亚区和VTA活动会加剧,进而强化观看行为,导致用户不断刷视频,甚至陷入“刷不停”的循环。
西雅图的儿童行为学家迪米特里·克里斯塔基斯在其研究中指出,健康的大脑纹路清晰、结构饱满,充满活力。而沉迷于电子屏幕的孩子的大脑,结构萎缩程度类似于老年痴呆症患者的大脑。尤其是,孩子们大脑中负责高级思维的前额叶功能退化严重,这会导致认知能力和记忆力的发育受限。
“脑残”现象:不只是个人问题
“脑残”现象的蔓延是数字时代对人类认知和心理健康的一次深刻挑战。虽然短视频和社交媒体带来了便利和娱乐,但我们也不能忽视其对大脑健康的潜在危害。尤其是年轻的孩子,应该在父母的引导下更加理性和自觉的使用数字内容,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中找到更健康、更有意义的生活方式。
教育领域:长时间观看短视频会让青少年产生习惯性的“快速反应”模式,削弱了他们对复杂问题的深度思考能力。这种思维的碎片化,甚至可能在未来导致他们在工作和生活中缺乏耐性和持续专注的能力。
心理健康:短视频成瘾与抑郁症状存在显著关联。用户在这种模式下逐渐形成了对即时满足的依赖,开始习惯于片刻的娱乐和快感,而对深度的学习、思考以及复杂内容的兴趣逐渐减弱。
社会交往:虽然短视频平台提供了与朋友互动和展示自我的社交功能,但它在一定程度上也加剧了青少年与现实社交的脱节。这种虚拟的社交往往缺乏深度和真实感,容易让青少年陷入自我中心化的心理状态,甚至变得对现实生活中的真实人际关系缺乏兴趣。
如何避免“脑残”?
设定时间限制:为自己设定观看短视频的时间限制,避免过度沉迷。每天保持一个合理的数字娱乐时间,确保有更多时间用于深度阅读和思考。
培养深度阅读习惯:通过阅读书籍、文章等深度内容,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避免过度依赖碎片化信息。
增强专注力训练:通过冥想、写作、运动等活动增强自己的专注力,同时进行情感智力的训练,改善与他人的情感互动。
丰富线下生活:多参与户外活动、社会实践等,平衡线上线下的生活,避免过度依赖虚拟世界。
“脑残”现象的蔓延是数字时代对人类认知和心理健康的一次深刻挑战。虽然短视频和社交媒体带来了便利和娱乐,但我们也不能忽视其对大脑健康的潜在危害。尤其是年轻的孩子,应该在父母的引导下更加理性和自觉的使用数字内容,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中找到更健康、更有意义的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