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予倩诞辰135周年:家族人文精神的传承与创新
欧阳予倩诞辰135周年:家族人文精神的传承与创新
今年是“中国现代戏剧之父”欧阳予倩诞辰135周年。作为中国话剧运动的奠基人之一,欧阳予倩不仅以其卓越的艺术成就影响了中国戏剧的发展,更将家族文化传承与湖湘人文精神融入其艺术生涯,成为一代戏剧大师。
家族文化的熏陶
欧阳予倩出生于湖南浏阳的一个文化世家。据史料记载,欧阳家族自宋末迁居浏阳后,人才辈出,文脉绵延。其中,欧阳玄、欧阳中鹄、欧阳予倩三位先贤最为闪耀。
欧阳予倩的祖父欧阳中鹄是一位苦学成名的学者,学生众多,其中谭嗣同和唐才常是他最突出的学生,他们经常到欧阳中鹄家里听讲交流,这给年幼的外公带来全新的观念。唐才常是外公的蒙师,谭嗣同被外公称为七叔。他让外公读《铁函心史》《明夷待访录》等书籍,对外公启发很大。
外公童年时虽也做经义策论之类的应试工夫,但也有与其他孩子不同的地方。外公说过,他的家庭在那时候是相当进步的:他8岁已经读过谭嗣同带回的天文地理通俗歌诀,包括《天文歌》和《括地歌》,记得八大行星的名称,知道地球是圆的,围绕着太阳转。他9岁读过一年英文;12岁读完了“四书五经”,同时学了算学;13岁学了代数几何。可以说,他从小就开始接触古今中外的知识,形成了文理均衡的知识结构。
1901年,外公随祖父欧阳中鹄在北京读书,知道菜市口是清政府每年秋审后处决犯人的刑场。戊戌变法失败后,谭嗣同等人的义举遭到清政府镇压,在菜市口惨遭杀害。外公每每走到菜市口,就会想起曾经那样亲切而充满活力的谭嗣同和之后被清政府残酷杀害的蒙师唐才常,悲愤之情油然而生。不久,他带着极度忧愤的心情离开北京,回到湖南经正中学读书。外公再次回到北京已是40多年后,当时的少年已经是戏剧大师了。
湖湘文化的影响
湖湘文化素来以“经世致用”“敢为人先”著称。谭嗣同的家风故事,生动诠释了这种文化传统。谭嗣同的父亲谭继洵为官清廉,家风俭朴。谭嗣同自幼受到严格家教,少年时贪玩任性,课业不用心。教书先生听到夜间纺纱声不断,于是清早问他:“如此勤劳,是你家的佣人吗?”听闻谭嗣同说是自己的母亲,先生大为震惊,教育他说:“你的父亲为官十年,位居四品,你的母亲依然在家毫不懈怠,你们如此懒惰顽劣,难道会心安吗?”自此,谭嗣同深感惭愧,不再贪玩嬉戏,潜心向学。
谭嗣同与老师欧阳中鹄以及终身好友唐才常都是在大夫第结识的。欧阳中鹄是谭继洵的世交,是著名戏剧家欧阳予倩的祖父。正是在欧阳中鹄的影响下,谭嗣同对王夫之的思想产生了浓厚兴趣,爱国主义的启蒙思想也在这时候形成。
甲午战败后,谭嗣同与唐才常抱头痛哭,写下“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的悲怆诗句。1896年,谭嗣同弃官回乡,创办算学馆和时务学堂,推动湖南维新运动。这些经历无疑对欧阳予倩产生了深远影响,激发了他以戏剧艺术唤醒民众、推动社会进步的理想。
戏剧事业的成就
1907年,欧阳予倩加入春柳社,参与演出《黑奴吁天录》,开创了中国话剧的先河。此后,他编导了大量优秀剧目,如《黑奴恨》等,这些作品不仅艺术价值高,更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
新中国成立后,欧阳予倩担任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等职务,为社会主义戏剧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他倡导戏剧改革,强调戏剧应反映时代精神,关注国家命运。同时,他重视戏剧教育,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为中央戏剧学院的创立和发展倾注了大量心血。
欧阳予倩在戏剧领域的成就,离不开其深厚的学养和创新精神。他学识渊博,既精通传统戏曲,又熟悉西方戏剧理论。他主张将中国传统戏曲与现代话剧融合,努力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戏剧艺术体系。夏衍曾评价说:“欧阳予倩本身就是中国传统戏曲和现代话剧之间的一座典型的金桥!”
人文精神的传承
2024年,为纪念欧阳予倩的艺术成就,中央戏剧学院设立了“欧阳予倩戏剧奖”,以表彰优秀戏剧工作者。这一奖项的设立,不仅是对欧阳予倩个人成就的认可,更是对其所代表的戏剧精神的传承。
欧阳予倩的一生,是将个人艺术追求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的一生。他以戏剧为武器,唤醒民众,推动社会进步。他所倡导的戏剧改革理念,至今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正如田汉所言,欧阳予倩是“中国传统戏曲和现代话剧之间的一座金桥”,他的艺术成就和人文精神,将永远激励着后人不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