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声波:穿透力强的声波,可预警灾害也能治病
次声波:穿透力强的声波,可预警灾害也能治病
次声波是一种频率低于20Hz的声波,具有极强的穿透力和远距离传播能力。它在自然灾害预测、气象探测、医学诊疗以及军事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本文将详细介绍次声波的特点、应用及其与超声波的区别。
次声波的特点
极强的穿透力:次声波可以穿透大气、海水、土壤,甚至钢筋混凝土建筑物、坦克、军舰、潜艇和飞机等。
传播远且不易衰减:次声波传播距离远,能传到几千米至十几万千米以外,且不易被水和空气吸收。
传播速度与可闻声波相当:次声波的传播速度与人耳可听声波的传播速度基本相同,但由于其频率很低,大气对其吸收甚小,因此传播距离更远。
不可感知性:次声波与超声波一样,都看不见、听不到、摸不着。
次声波的应用
预测自然灾害:台风和海浪摩擦产生的次声波传播速度远快于台风移动速度,利用“水母耳”仪器监测次声波,可以提前预警风暴。同样,次声波也可用于预报火山爆发、雷暴等自然灾害。
气象探测:通过测定自然或人工产生的次声在大气中传播的特性,可以探测大规模气象变化过程,如沙尘暴、龙卷风及大气中电磁波的扰动等。
医学领域:测定人和其他生物的某些器官发出的微弱次声的特性,可以了解人体或其他生物相应器官的活动情况。例如,研制出的“次声波诊疗仪”可以检查人体器官工作是否正常。
军事领域:次声在军事上的应用主要利用其强穿透性,制造能穿透坦克、装甲车的武器。次声武器的突出特点是只伤害人员,不会造成环境污染。
次声波和超声波的区别
频率:超声波的频率高于20,000赫兹(Hz),次声波的频率低于20赫兹(Hz)。
应用领域:超声波主要用于成像和检测,如医学超声检查和工业检测。次声波在地震学和水声学中使用,用于探测地壳中的地震活动或水中的声音。
波长和分辨率:超声波具有较短的波长,提供高分辨率的成像。次声波具有较长的波长,成像分辨率较低。
传播速度:超声波的传播速度通常较快,次声波的传播速度较慢,特别是在空气中。
检测原理:超声波检测基于回波的时间延迟生成图像。次声波的检测通常涉及监测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声音。
超声波和次声波传递能量的区别
- 能量密度
- 超声波:高频率和短波长,能量密度较高,适用于医学超声成像和清洁等需要高能量的任务。
- 次声波:低频率和长波长,能量密度较低,不适合需要高能量的应用。
- 能量传输距离
- 超声波:短距离传递效果好,能穿透组织生成图像。
- 次声波:传递距离长,在地震学中可穿越地球内部传播很远的距离。
- 能量损失
- 超声波:在介质中会发生能量损失,影响成像质量。
- 次声波:低频率波长有助于减少散射和吸收,能量损失较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