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快递:从官驿到民信局的制度创新与文化传承
中国古代快递:从官驿到民信局的制度创新与文化传承
中国古代的快递系统源远流长,从周朝的“行夫”到汉朝的“邮人”、“驿足”,再到隋唐的“驿夫”、“驿丁”,宋朝的“递夫”,以及明清时期的“驿夫”和民间的镖局、民信局等,古代快递员的称呼和职责随着朝代的更迭而不断演变。
官方驿站:从先秦到明清的演变
说到中国古代的快递行业,自然绕不开驿站。在先秦时期,各诸侯国就有类似的驿站机构,秦灭六国之后各国通信系统得以统一,从此以后,驿站制度便成为历代封建王朝的固定制度。
汉朝时每30里便设有一个驿站。而盛唐时驿站设遍全国,光是驿站的“打工人”便有近两万人。元朝时强化了驿站制度,马可波罗曾记载“无人居之地,全无道路可通,此类驿站,亦必设立”,说的就是当时即使是许多人迹罕至的地方,也有驿站设立。清朝还曾在京师设“皇华驿”,相当于全国驿路的总枢纽,清代邮驿最高日速度可达800里,俗称“八百里加急”。
专职快递员:从“函使”到“行人”
除了驿站之外,中国古代还有许多各种各样的快递种类。比如,北魏时期曾经设置过一种“函使”,这是一种专门负责传递官府信件的官差,与今日的邮差相似。北魏时期曾在各镇都设立了函使,往来京都传递各种文件。类似的快递机构明代也有,明代有个特有的衙门叫做“行人司”,里面的快递小哥们叫做“行人”。顾名思义,行人是一个专门负责跑腿的岗位。不过,和普通的驿卒不一样,行人是有编制的朝廷公务员,只不过职位低,属于真正意义上的九品芝麻官。
宋代最快的快递叫做“急脚递”。沈括《梦溪笔谈》里记载:“驿传旧有三等:日步递、马递、急脚递。急脚递最速,日行四百里,惟军兴则用之。”急脚递是最快的,只有传递军情时才用。后来又出现了金字牌急脚递,这种急脚递用红漆黄金字的木牌,光亮耀人眼目,每天能行五百多里。比如,宋高宗曾在一天内连发12道金字牌传令,勒令在抗金前线作战的岳飞退兵。
此外,宋朝时还曾设立过一种“斥堠铺”。斥堠,原为边境上设立的放哨和侦察的哨所,南宋时因为长期与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处于交战状态,于是,斥堠又被赋予了通信、驿传等职能,最终被整合为军情通信机构“斥堠铺”。类似于宋朝,金、元时也设立过“急递铺”。当然了,这些都是为了军事战争服务的,所以其设立基本上都是为了能够以更快的速度传递前线的军情。而宋代各府县所传递公文信息的驿站则被称作“摆铺”。
民营快递:从“民信局”到镖局
至于私人快递的运输,则主要依靠“民营快递”。比如明代永乐年间由宁波帮商人首创的“民信局”,其业务包括寄递信件、物品、经办汇兑等。到了清代,则出现了镖局,这些都属于民营机构。
创新与智慧:导航与保鲜技术
在科技并不发达的古代,没有智能导航设备,那么,古代的快递小哥们在外该如何辨别方向呢?对于早期的人类来说,出行在外,除了张口问路、做标记,观察天象也是较好的导航方式之一。人类很早便知道太阳东升西落的规律,通过太阳的方位辨别方向。到了夜晚,太阳落山,聪明的古人便通过星辰来辨别方向。《诗经》上说“东有启明,西有长庚”,便是通过天上的星辰和方向对应来确定方位的。
不过,这样导航毕竟存在一定的风险,一旦遇到阴雨天气,就需要有人造导航工具。早在商代,官方便很注重修建道路,当时的统治者创建了由都城通向各地的道路体系,人们出门时顺着官道走,就能到达想去的城市。此后,历朝历代的统治者都非常注重对于官道的修建。
已经能够找到方向,可是又如何知道自己走了多长的距离,身在何处呢?这时就需要丈量路程,于是出现了一种叫做“堠”的路标,即在官道边每隔一定的距离堆个石堆或垒个土堆作为路标,既可指明道路走向,又可计程。
在《山海经》等古籍中曾提到过“堠”,并提及这种导航计程方式源自黄帝时期或大禹治水时期。不过,在先秦时期的典籍中并没有明确关于“堠”的记载。以“堠”导航和计程最直接的记载见于《北史·韦孝宽传》。韦孝宽曾经出任雍州刺史。当时,雍州路旁每隔一里设置一个土堠,但一遇下雨天气,土堠就会损坏,所以经常要修复。韦孝宽上任后,便下令种植槐树以代替土堠,既免去不断修复之辛劳,又能让行人在树下乘凉休息。后来,官方也着力于推广这种方式,令诸州夹道每隔一里种植一树,每十里种三棵,百里则种五棵。
不过,由于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不安,以树为“堠”的方式并没有得到普及。到了唐代,“堠”依然是以土堆和石堆为主。当时的日本僧人圆仁曾经到过中国,并著有《入唐求法巡礼行记》,其中描述:“唐国行五里立一候子,行十里立二候子,筑土堆,四角上狭下阔,高四尺或五尺不定。曰唤之为里隔柱。”可见,到了唐代,“堠”的设立方式是十里双堠,五里单堠。
不少的唐代诗人都在诗歌当中提到过“堠”。例如,元稹在《西凉伎》当中便写道“开远门前万里堠”,说的就是盛唐时期设立的堠堡向西曾通向万里外的西域,人们顺着这些路标,便能前往西域经商或者旅行。此外,苏轼在咏史诗《荔枝叹》当中写道“十里一置飞尘灰,五里一堠兵火催”,说在唐玄宗时代每隔五里便有一堠,可以说“导航系统”非常发达。还有一位宋代诗人王柏在《迷道有感次韵》中则写道“我今知堠子,万里不须疑”。可见,“堠”在古代社会的作用和重要性。
在历史的进程中,“堠”有植树或是立碑等表现形式,不过石堆或土堆依然是主要形式。由于易受损毁,古代官方往往会设置“堠吏”,作为专门管理导航路标的人员。无论是依靠日月星辰判别方向,还是通过“堠”指路,这些导航方式都是中国古人们的智慧结晶,即使时隔千百年也依然熠熠生辉。
在物品运输方面,古代快递系统不仅传递公文和军情,还负责运送粮食等物资。明朝由于迁都北京,而传统的产粮地区在江南,为了方便快递粮食物资,当时的明廷还在各水陆交通要道设置了一个叫做“递运所”的部门,其主要职责就是管理递送粮物。
唐朝时,南方的荔枝要送到京城长安,靠的便是驿站系统,这也突出了古驿站的一个重要功能:物资运输。荔枝这种水果,好吃但非常容易变质。岭南距离当时的首都长安很远,至少近5000里路程,唐朝规定邮驿速度最快为日驰500里。可唐玄宗不惜代价以最高规格来保障这项任务:马和骑手在沿途驿站接力传送,日夜兼程,一天跑满24个小时,速度肯定在日驰500里以上,三五天时间把荔枝从岭南送到长安并非不可能,所以叫做“飞驰”。此外,这还得考验保鲜技术,聪明的古人们创造了不少水果的保鲜方法。杜甫曾提到过柑果的保鲜方式:“结子随边使,开筒近至尊。”就是将新鲜水果装入空竹筒内密封,这应该是当时挺流行的一种保鲜方式。用这种密封方式运送荔枝,内部氧气逐渐减少,二氧化碳逐渐增加,抑制了果实本身的新陈代谢,从而达到了保鲜的目的。而竹筒表面坚硬,可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