卒中治疗迎突破:新药联合取栓效果显著,国产创新器械获批
卒中治疗迎突破:新药联合取栓效果显著,国产创新器械获批
卒中,俗称“中风”,是严重威胁国人健康的疾病,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的特点。据统计,我国每年新发卒中患者约350万人,其中约70%为缺血性卒中,即脑血栓。近年来,随着医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卒中治疗领域迎来了一系列突破性进展,为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
药物治疗新突破:脑细胞保护剂联合取栓治疗
在2024年世界卒中大会上,北京天坛医院王拥军教授团队发布了一项重要研究成果——TASTE-2研究。该研究发现,在血管内取栓治疗前使用一种名为依达拉奉右莰醇(商品名:先必新)的脑细胞保护剂,可以显著改善患者的预后。
研究纳入了1362名接受血管内取栓治疗的中-重度卒中患者,结果显示,与安慰剂组相比,使用依达拉奉右莰醇的患者在90天时功能独立的比例显著提高(55.0% vs. 49.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这一发现为卒中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即通过保护脑细胞,减少取栓治疗后的脑损伤。
器械创新:国产取栓支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在卒中治疗领域,国产医疗器械也取得了重要突破。远大医药研发的“鸬鹚”可调节颅内取栓支架,是国内首款获得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批准上市的同类产品。该支架具有可调节直径的设计,能够更安全有效地捕捉血栓,成功再通率高达98.3%,一次性再通率高达68.9%。
手术技术革新:BASIS技术降低手术风险
在手术技术方面,医生们也在不断探索更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梅州市人民医院神经内二科采用的BASIS技术(远端取栓支架保护下的球囊血管成形术)就是一个典型例子。该技术在治疗颈内动脉闭塞时,能够同时处理近端狭窄和远端栓塞,减少器械交换带来的风险,降低血栓逃逸的可能性。
未来展望:精准医疗与多学科协作
随着对卒中发病机制的深入理解,未来的治疗将更加精准化。例如,吉首大学医学院的研究团队正在探索不同病因导致的颅内大血管闭塞的特征,为个体化治疗提供依据。同时,多学科协作也将成为卒中治疗的重要趋势,通过神经内科、神经外科、影像科等多学科团队的紧密合作,为患者提供最佳治疗方案。
卒中治疗领域的这些新突破,不仅体现了我国在脑血管病研究和治疗方面的进步,更为广大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未来,随着更多创新药物和医疗器械的问世,以及治疗技术的不断革新,我们有理由相信,卒中的致残率和死亡率将进一步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将得到显著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