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食疗在癌症医学上的运用
中医食疗在癌症医学上的运用
癌症,即恶性肿瘤,已连续40多年位居国人十大死因之首,是最需要关注的健康问题。当患者得知自己患癌时,往往闻癌色变,出现恐惧、焦虑的情绪,面对一系列未知的西医治疗,转而寻求较为熟悉的中医协助。临床实证研究显示,中西医整合治疗癌症,确实能够提高临床疗效,改善病人生活质量及增加罹癌后的五年存活率。
所谓的“药食同源”、“药补不如食补”,华人社会自古以来就有药膳食补的概念,食疗理论深入日常饮食文化。中医药膳以中医理论为指导,通过中医辨证了解患者体质和健康状况,注重药物食物的四气五味与五脏六腑间的对应关系,药膳除了有中医疗效外,还要同时兼顾色、香、味、形,与食材本身的营养价值,因人、因时用膳进补。
中医食疗的癌症调理配合西医癌症常见的治疗方式,可分为四大方向:
一、外科手术、化学治疗和放射线治疗前
在诊断出癌症,西医拟定好治疗计划准备进行外科手术和化、放疗前,许多患者已经出现癌症的症状,受尽病魔折磨,体力欠佳,而化疗和放疗的效果与病人体质强弱,营养状况的好坏有明显关系,若体况不佳,营养不良,治疗效果会较差,同时容易出现严重的副作用。
此时中医调理的重点在于改善患者体力,固本培元,为接下来的手术和化、放疗创造良好条件。因此,手术和放化疗前中医食补的原则是补益气血,增加营养,具有充分的蛋白质,能滋阴养血,补气生津的药膳最为适合。在药品和食材的选用上可以使用如红枣、山药、桂圆、莲子、薏苡仁、党参、黄芪等中药,搭配鸡肉、牛肉、鱼肉、蛋类等优质蛋白质来源,同时还需要考虑到烹饪调味的方式,避免使用油炸、重口味的料理,以免影响患者的体质和吸收功能。另外,在手术前一周要避免使用会影响血液凝固的活血化瘀药,以免手术中或手术后容易出血。
二、外科手术后
外科手术的目的是移除肿瘤细胞,帮助治疗癌症,手术后的中医调理,视手术的大小而定,一般需要调养至少一个月以上。
手术对身体而言,是一种结构上的破坏,刚开完刀,身体局部会产生气滞血瘀、发炎水肿,此时伤口最容易滋生细菌,引发感染,常常需要使用西药的抗生素,然而长期使用抗生素,可能会影响免疫系统,此时使用金银花、蒲公英、赤小豆、三七等药物,搭配绿豆、木耳等食材,均有清热解毒、抑制细菌、消炎消肿的功能,不仅能减少抗生素的使用时间,又能活血养血,改善伤口的代谢循环。
手术麻醉后,肠胃道处于麻痹状态无法运作,可能要几天之后才能渐渐恢复正常的蠕动,加上手术后卧床不动时间增加,患者多半肠胃功能欠佳,此时可用党参、白术、茯苓、黄芪、红枣等药物健运脾胃,并配合神曲、山楂、鸡内金等帮助消化,并预防肠沾黏的发生。
等伤口愈合,肠胃机能也恢复了,则必须补足开刀时流失的气血,此时可用少量黄芪、红枣、丹参,如果手术有切除骨头的病患,还可以再加些续断、骨碎补等中药,与排骨、鸡肉一起炖煮,除了能补气补血之外,还能加强免疫力,帮助骨骼生长。
三、化学治疗后
化学治疗是将抗癌药物经注射或口服方式进入人体,借助血液循环将药物送到身体各个部位,来杀灭癌细胞以达到治疗癌症的功效。
中医在化疗后的食疗调理,首重于加强营养,许多研究都证实营养不良对癌症治疗有不利的影响,当罹癌时体重已经减少或在化、放疗期间体重减轻,都是营养不良的重要警讯,严重的体重流失会提高死亡率。其次则要着重于减少化疗的副作用,使患者能顺利完化疗程。
化疗常见的副作用包括肠胃道症状,出现恶心、呕吐、腹泻、食欲不振等,此时要选择较为清淡可口,好吸收消化的食物,避免太甜、太油腻或浓烈辛香料的肥甘厚味,同时可搭配生姜、鲜芦根等和胃止呕,以及佛手、陈皮、麦芽等行气健胃,改善肠胃功能。
化疗的骨髓功能抑制副作用会影响造血功能,造成白血球、红血球、血小板的低下,出现疲劳、虚弱、脱发、免疫力低下等症状,以中医来看多属于心血虚和脾气虚,药物上多选用桂圆、红枣、党参、黄芪等,加上能帮助造血的高蛋白、高铁质食物,例如菠菜、牛肉、猪肝等,达到补益心血,健脾补气的目的。特别要注意的是,此时白血球数量少,免疫力低下,所有食物一定要煮熟才可食用,避免感染。
有些化疗药物则会造成口腔、咽喉黏膜破损,进而有吞咽疼痛困难等炎症反应,这时可选择藕节、鲜芦根、金银花、鱼腥草、麦门冬等中药,榨汁或炖煮后放凉,加入质地软、嫩、细碎的容易咀嚼与吞咽的食物,如绞肉、豆腐、鲜鱼、蒸蛋、大黄瓜、嫩叶、稀饭等做成药膳,有清热解毒,生津止渴的作用。
四、放射线治疗后
放疗这种外来的高能量放射线,属于中医热邪的一种,容易耗伤津液,化燥伤阴,同时会依照射部位的不同而有不同的副作用,如在头颈部可能会有味觉改变、唾液分泌减少而觉得口干,也容易有蛀牙和口破口炎之现象。若照射部位在腹部即较易发生恶心、呕吐、腹痛、腹泻时情形。照射胸腔则可能引发干咳、呼吸急促的现象。且不论照射部位为何,几乎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皮肤发红、脱屑的刺激反应。
除了照射腹部出现的消化道症状可以用跟化疗一样的方式调理外,针对味觉改变、口干舌燥、干咳、呼吸喘促和皮肤反应等,食疗上要特别加强养阴润燥,清热凉血,可多选用百合、生地、麦门冬、玄参等中药入菜,并适量食用梨、西瓜、椰子、绿豆等退火食物,改善身体不适。
中医自古即重视食疗,《黄帝内经》中提到:“毒药攻邪,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强调在用药治病的同时,要善用日常饮食加以调养,面对癌症的治疗也是一样,如果只一味地使用各种西医的攻邪手段,必定会损伤人体的正气,通过辨明自身体质,了解中药药性和食物食性的情况下,选择正确的药膳进补,就可以缓解病痛,减少癌症治疗过程中的副作用,提高生活质量。
本文原文来自台湾文化创意产业工会总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