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专家推荐:晒太阳改善心情
清华大学专家推荐:晒太阳改善心情
“每天晒晒太阳,心情就会好。”这句看似简单的建议,其实蕴含着科学依据。清华大学附属北京清华长庚医院精神心理科副主任医师肖雪表示,晒太阳不仅能促进多巴胺和血清素的分泌,还能改善睡眠质量,从而有效缓解焦虑和改善心情。她建议每天在上午9:0010:00和下午16:0017:00这两个时段晒太阳,每次约20分钟,以获得最佳效果。肖雪强调,晒太阳代表了一种积极、开放、阳光的生活方式,对多种疾病的防治都有积极作用。
晒太阳为什么能改善心情?
科学研究揭示了晒太阳与心理健康之间的密切联系。当阳光照射到皮肤上时,会引发一系列复杂的生物化学反应,其中最关键的是促进血清素和多巴胺的分泌。
血清素被誉为“快乐激素”,能够调节情绪、减轻焦虑和抑郁。阳光中的紫外线B(UVB)可以刺激皮肤产生维生素D,进而促进大脑释放血清素。此外,阳光还能抑制体内的“压力激素”皮质醇水平,进一步提升情绪。
多巴胺则与奖赏机制密切相关,能带来愉悦感和满足感。研究表明,适度的阳光照射可以激活大脑中的多巴胺能系统,使我们感到更加积极和快乐。
权威研究:晒太阳与心理健康
哈佛大学医学院附属布列根和妇女医院的一项研究为“晒太阳改善心情”提供了有力证据。研究发现,每天足够的光照不仅能够改善睡眠质量,还能显著减轻抑郁症状。阳光中的明亮光线可以调整人体的内在生物钟,促进褪黑激素的分泌。这种激素在夜间帮助我们入睡,而在白天,它的分泌量减少,使我们保持清醒和有精力。适当的光照能帮助调节这一节奏,使我们的睡眠周期更为规律,从而改善整体情绪。
不仅如此,阳光还能激活体内的血清素分泌,这是一种与快乐感相关的神经递质。当我们暴露在阳光下,血清素水平上升,情绪自然也会变好。这部分解释了为什么在冬季,光照较少的地区,抑郁症的发病率往往较高,甚至会出现季节性情感障碍(SAD)。
一项针对英国成年人的大型研究也发现,每天白天在户外光线下待的时间越长,抑郁症状越少,使用抗抑郁药物的几率越低。此外,很多研究都表明,光照不足是造成季节性抑郁的主要因素,甚至有研究人员对症提出用“光疗法”缓解冬季的抑郁情绪。
如何科学地晒太阳?
虽然晒太阳对心理健康有益,但过度暴晒也会带来皮肤损伤等风险。因此,掌握正确的晒太阳方法至关重要。
最佳时间:建议选择上午10点前或下午4点后的阳光,此时紫外线强度较低,较为安全。
时长控制:每天晒太阳15-30分钟为宜。儿童和老年人可根据自身情况适当调整。
防护措施:使用防晒霜、佩戴太阳镜和宽边帽,保护皮肤和眼睛免受伤害。
户外优先:户外是享受阳光的理想场所,因为窗户玻璃会阻挡大部分所需波段的紫外线。
适当暴露皮肤:冬季可适当露出手部,夏季则可选择短裤、短袖,以四肢皮肤为主要日晒部位。面部皮肤较薄,需注意防护。
生活化建议:如何增加晒太阳的机会?
利用碎片时间:上下班途中、午休时间都可以顺便晒晒太阳。
户外运动:散步、慢跑等轻度运动可以选择在阳光充足的时段进行。
阳台时光:如果条件有限,可以在阳台上晒太阳,但要注意开窗,让皮肤直接接受阳光照射。
调整工作环境:尽量选择靠近窗户的座位,利用自然光照明。
晒太阳不仅是一种简单的生理需求,更是一种积极的生活方式。正如肖雪医生所说,晒太阳代表了一种积极、开放、阳光的生活态度。在忙碌的生活中,不妨给自己一个晒太阳的理由,让阳光照亮你的心情,也为健康加分。